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7 來源:互聯網
近日,中紡聯發布了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結果,來自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揚州市職業大學等82家紡織院校分獲一二三等獎,其中12家紡織院校獲得一等獎。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頒發的《教學成果獎勵條例》的文件精神,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開展了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的評選活動,本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經過初評、網絡評審和會議評審,產生一等獎12名,二等獎23名,三等獎46名,特等獎空缺。
獲獎名單如下:
序號 | 成果名稱 | 主要完成人 | 完成單位 | 獲獎等級 |
1 | “雙基導向”系統改革高職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 金衛東、蔣麗華、王亞鵬、馬斌、潘紹來、沈志平 |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一等獎 |
2 | 紡織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創新研究與實施 | 王艷芳、于京現、王樹英、張白露、宋淑娟 |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 | 一等獎 |
3 |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三級平臺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張榮華、許士群、李建國、吳益峰 |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 | 一等獎 |
4 | 現代紡織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李竹君、劉森、陳繼娥、吳佳林、唐琴 | 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一等獎 |
5 | 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 周啟紅、陳婷、琚海燕、張丹、郭維琪、潘文星、丁琳、徐蓉蓉 | 武漢紡織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 一等獎 |
6 | 高職服裝專業立體裁剪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實踐 | 章甌雁、鄭小飛、袁飛、竺近珠、伍箐 |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達利(中國)有限公司 | 一等獎 |
7 | 染整技術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 | 吳建華、王華清、陳葵陽、張鵬、鄭志榮、陳祝軍、袁近、夏建明 |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一等獎 |
8 | 基于工作過程,工學合一的《服裝成衣工藝》教學改革與實踐 | 成月華、顧韻芬、戴孝林 | 揚州市職業大學 | 一等獎 |
9 |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英語研討式教學模式推廣與應用研究 | 楊善江、王云霞、馬曉燕、楊青建、王國燕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一等獎 |
10 | 基于“學做合一”建設紡織服裝類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 陳志華、蔡永東、沈志平、李波、朱建軍 |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一等獎 |
11 | 紡織專業共建共享創新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 賀仰東、陶麗珍、朱紅、岳仕芳、高妍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一等獎 |
12 | 染整專業職業技能型人才實踐教學體系 | 姚書林、鄭光洪、黃俊、李遠惠、陳敏、冒亞紅 |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一等獎 |
13 | 基于創新型紡織人才培養的AIDAS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謝少安、范學謙、林莉、黃輝、陳萬卷 |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 | 二等獎 |
14 | 服裝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探索與實踐 | 楊漢東、朱秋月、劉立生 | 江西服裝學院 | 二等獎 |
15 | 服裝設計專業“實境教學,技藝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康強、胡蓉、張艷紅、楊華、袁豐華 |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16 | 高職紡織人才關鍵性職業能力培養的生產性仿真訓練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 陶建勤、陳錫勇、朱紅、張娟娟、張惠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17 | 基于機織生產崗位的高職專業課程群建設與實踐 | 蔡永東、周祥、佟昀、姜生、隋全俠 |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18 | 針織服裝設計課程理論體系及項目化產品教學研究與實踐 | 薛福平、周主國、蘇燕璇、盧曉燕 | 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19 | “制版師崗位證書”與“學力證書”雙證合一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 | 鄭小飛、許淑燕、丁林、余光明 |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達利(中國)有限公司 | 二等獎 |
20 | 國家示范院校重點建設專業--現代紡織紡織技術專業建設 | 魏雪梅、韓文泉、楊磊、于京現、孟祥東 |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 | 二等獎 |
21 | 高職院校“教學做、教管學、教產研”三個一體化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 | 瞿才新、劉華、杜梅、王前文、毛雷 |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22 | “生產性教學”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與探索 | 黃衛平、顧明智、趙玲珍、項建華、張潔青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日報印刷廠 | 二等獎 |
23 | 基于“4R理論”的訂單式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王小雷、陶輝、熊兆飛 | 武漢紡織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24 | 染整技術專業“校→企→校→企”交替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馮國平、田恬、劉建平、高介平、袁霞、朱紅、張國成、錢亞軍、向志娟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旭榮針織印染有限公司、常州市盛宇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宜興坤坤輕紡有限公司 | 二等獎 |
25 | 中職紡織服裝專業校企合作“分層分段多維復式”訂單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劉霞、黃啟良、雷敏、劉梅、朱華平、潘蔭縫、卜艷陽 | 廣西紡織工業學校 | 二等獎 |
26 | 基于產業發展的服裝設計專業建設與實踐 | 陽川、童曉暉、張序貴、朱利容、王禧、李曉巖、陳立加、劉治君、胡毅 |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成都服裝(服飾)行業協會 | 二等獎 |
27 | 行業職業標準融入高職服裝紡織類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 言宏元、陳志強、朱遠勝 |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28 | 應對產業升級、契合崗位需求構建紡織裝飾專業項目化課程體系 | 白志剛、徐穎、韋笑笑、寇永奇 |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29 | “校企合作”背景下紡織品設計專業《圖案藝術設計》教學改革 | 張偉、陳扣洋、陳潔、范友芳、陳明明 |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南通居夢萊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 | 二等獎 |
30 | 精品課程持續建設以服務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 張耘、王國燕、王毅、張茹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31 |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培養“染色打樣”職業核心技能的研究與實踐 | 錢建棟、楊毅紅、周家偉、周謹、顧宗玲 |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32 | 高職紡織藝術類專業“學、做、研合一”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 | 項建華、喬京祿、蘇軍強、薛霞、楊湛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加減 | 二等獎 |
33 | 紡織服裝專業鏈特色資源庫及開放式學習平臺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周建、嵇波、劉春輝、吳新華 |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34 | 應用型會計人才“一縱三橫”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創新研究與實踐 | 劉書蘭、王珍義、楊紅、劉圣妮、吳琛 |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 | 二等獎 |
35 | “產學一體”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機制 | 柳金發、曾憲萍、孫俊、馬小強 |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 二等獎 |
36 | 創業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 陳建華、劉子明、趙培新、趙振勇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37 | “項目**、雙證融通”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陳 潔、張榮華、李建國、陳玉紅、呂文靜 |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38 | 基于達利典型產品的服裝設計專業項目化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 許淑燕、鄭小飛、鄭路、徐劍、王穎 |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達利(中國)有限公司 | 三等獎 |
39 | 基于校企共同體下針織專業項目化課程的教學探索與實踐 | 劉椏楠、盧華山、朱琪、盧英、嚴勝奇 |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達利(中國)有限公司 | 三等獎 |
40 | 紡織服裝類院校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 王志敏、王國燕、楊青建、蔣愛萍、陳小龍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41 | 基于校企共同體的項目化課程“下裝結構設計與工藝”建設的實踐 | 袁飛、鄭小飛、邵新陽、竺近珠、盧玉 |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達利(中國)有限公司 | 三等獎 |
42 | 《紡紗技術》教學做一體化改革與實踐 | 杜梅、王文中、樊理山、王前文、位麗、高小亮、趙磊、戴俊、徐亞龍 |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 | 三等獎 |
43 | 切實推進工學結合,實踐“兩輪遞進頂崗,雙軌并進”人才培養模式 | 徐琳、曹留峰、吳志紅、曹兵、徐紅、周華 |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44 | 紡織院校中基于“雙高”人才培養的“三位一體”教學設計與實踐 | 陳躍安、曹建軍、王一凡、劉艷云、張建成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45 | CBE/DECUM職教理論及方法在紡織高職高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及創新 | 朱進忠、蘇玉恒、周 蓉、許瑞超、毛慧賢、肖 豐、馬 芹、吳保平、嚴廣松、鄒文林 | 河南工程學院 | 三等獎 |
46 | 化纖生產技術專業企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 王安平、李愛香 |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 | 三等獎 |
47 | 國貿專業面向紡織產業發展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 袁永友、謝少安、田俊芳、倪武帆、汪生金 |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 | 三等獎 |
48 | 基于工學結合理念的高職人才培養新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張小帆、胡剛、黃敏、劉森、劉宏喜 | 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49 | 服裝設計專業“一體兩翼”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穆紅、陳珊、邵漢強、高巖、胡美歡 |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50 | 紡織類高職“四位一體”創意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肖海慧、許曉婷、鄧凱、余志軍、丁學華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大學城研發培訓中心 | 三等獎 |
51 | 新型工業制版能力培養模式 | 白嘉良、王雪梅、祖秀霞、張志宇、楊旭 | 大連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大連藝術學院 | 三等獎 |
52 | 三堂統合開展《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鄧鵬舉、熊麗華、王雪菲、韓英波 | 大連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53 | 服裝 | 葉菀茵、張福良、胡貞華、朱俊麗、陳海珍 |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54 | “ 依托行業、校企合作”培養高職服裝人才 | 祖秀霞、王仁成、畢萬新、李敏、吳忠正 | 大連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55 | “藝工結合”服裝設計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李良、李曉兵、高小紅、孟娟、宋潔、胡俊 |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56 | 基于職業發展“雙輪驅動”的高職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 | 薛玲瓏、張榮華、徐宏桂、吉鴻、劉必千 |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57 | 《服裝造型設計》工作能力培養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 廖雪梅、朱利容、耿巍、李小巖、胡雪梅、將康 |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三等獎 |
58 | 校企合作與“三明治”式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雅戈爾營銷訂單班為例 | 張芝萍、魏明、裘曉雯 |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雅戈爾服裝控股有限公司 | 三等獎 |
59 | 高職高專多元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構建與實踐 | 尹析明、夏平、李堅、馮西寧、張序貴 |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三等獎 |
60 | “藝工結合”培養高職服裝應用型人才的研究與實踐 | 趙展誼、張娟、宋芝軍、劉玉森、厲謙 | 西安工程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61 | 深圳市服裝行業中小企業緊缺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 周世康、王暉 | 深圳市服裝行業培訓學校 | 三等獎 |
62 |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機織工藝設計與實施》精品課程建設與實踐 | 陳繼娥 李竹君 唐琴 劉森 劉蘭馨 | 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佛山華豐紡織有限公司 | 三等獎 |
63 | 基于項目引導下的染整專業畢業設計課程改革和實踐 | 高兆昶、封懷兵、劉德駒、曾春梅、朱露山 |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鹽城市印染有限公司 | 三等獎 |
64 | 基于工作的“三個系統化”開發紡織專業高職工學結合課程的理論與方法 | 尹桂波、洪杰、金永安 |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65 | 高職《分析化學》“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實踐 | 尚華、紀惠軍、孫琪娟、石勇 |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66 | 基于區域產業集群的高職特色專業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紡織服裝類專業群為例 | 藍烈煌、沈建根、沈銘鐘、黃雪峰、 李春暖 |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67 | “做、展、評、辯”相融合的《服裝面輔料應用》特色教學改革 | 季榮、張燕飛、陳敏、朱遠勝、穆鴻云 |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寧波艾特制衣有限公司 | 三等獎 |
68 | 高職頂崗實習的管理與創新 | 葉宏武、朱遠勝、趙旭東、邵月云、張滿月、羅炳金 |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潔麗雅集團有限公司 | 三等獎 |
69 | 實施“三主一評”模式實現實訓、技能競賽與技能鑒定一體化 | 李強林、劉妙麗、文德、黃方千、任建華 |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三等獎 |
70 | 商業包裝設計項目化課程探索與實踐 | 姚大斌、徐筱、李濱、徐觀明、陸喜雨 |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寧波市鎮海區言吾言廣告設計有限公司、寧波市天九印刷有限公司 | 三等獎 |
71 | “高校+支部+農戶”大學生進農家——新課程方案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模式的探索 | 易傳英、張大能、劉真安、武英、郭迎選 |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三等獎 |
72 | 名企共贏模式下的服裝終端類營銷課程群建設 | 王禧、陽川、陳立加、吳潔、王琳蘭、童曉暉、王川 |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三等獎 |
73 | 職業教育服裝設計表現技法實戰教學創新模式 | 郝永強、姜林、曹亞箭 | 深圳市服裝行業培訓學校 | 三等獎 |
74 | 基于職業標準、崗位技能、技能大賽的“模塊化、標準化、工作化”中職服裝專業課程改革 | 劉霞 朱華平 馬宇麗 汪薇 陳秋梅 | 廣西紡織工業學校 | 三等獎 |
75 | 課題:《染整技術項目教學》教材編寫 | 梁菊紅、郭常青、王開苗、顧樂華、楊秀穩、陳英華、程永愛 | 山東絲綢紡織職業學院、淄博大染坊絲綢集團 | 三等獎 |
76 | 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 王秀芝、徐靜、趙萌、李學偉、王秀燕 | 德州學院 | 三等獎 |
77 | 充分發揮服裝企業、院校現有資源開展企校合作項目研究 | 孫金平、田金枝、吳玉娥 |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 | 三等獎 |
78 | 校企合作高職紡織類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研究 | 嚴瑛、楊建民、王顯方、賈格維、王化冰、李揚 |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三等獎 |
79 | 職業院校產教結合的促進機制與策略研究 | 董敬貴、丁文利、李志賢、王劍平、朱坤 |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 | 三等獎 |
80 | 安徽省教育規劃課題“同步設放及多媒體教學系統在中職服裝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 王源崢、張其旺 | 安徽合肥服裝學校 | 三等獎 |
81 | 構筑校本特色課程 開發模塊教學教材——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制作工藝課程及教材建設 | 郭雪松、周春華 | 杭州市服裝職業**中學 | 三等獎 |
82 | 《關于我省紡織業裝飾圖案設計人才需求與專業設置及課程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 任光輝、郭建芳 、石向飛 、吳慧榮、張昌雷 | 山東絲綢紡織職業學院 | 三等獎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