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7 來源:互聯網
竹纖維源起于中國,被東南亞和歐美國家稱為“中國纖維”、“會呼吸的纖維”。竹纖維產業是我國林業產業領域新興產業的典型代表,為了進一步了解其發展狀況和產業發展前景,探討以竹代棉及竹材開發利用新的途徑等問題,中國林業產業協會調研組近日與我國竹產業方面的專家,有關科研、管理、中國竹產業協會等單位和部門進行了廣泛的咨詢和交流,并赴占我國竹纖維產量70%的河北吉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實地調研。本文是中國林業產業協會調研組充分調研后,給讀者關于竹纖維及其產業發展的全情陳述。
竹纖維是從竹類中提取出來的一種再生植物纖維,是繼棉、麻、毛、絲之后人類應用的的第五大天然纖維。讓我們欣喜的是,我國科學工作者和企業已研發成功竹纖維紡織材料,并迅速開始了竹纖維的產業化運營。竹纖維性能獨特,近期以竹纖維為原料制作的內衣、襪子、T恤衫等竹纖維產品叫好又叫座,使得竹纖維因其“綠色”“健康”的形象正成為紡織品市場的新寵。
竹纖維的發展歷程
纖維素纖維作為*早的人造纖維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世界纖維素纖維產量已達300多萬噸。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人口增加和工業化規模擴大,能源危機、糧食危機、資源枯竭現象相繼出現,所以由大自然產生的纖維素纖維備受關注。由于傳統的棉、麻天然纖維素纖維在原料生產上受資源瓶頸制約,如棉花的“與糧爭地”問題,人們把視線越來越多地集中在了新型天然、再生纖維素纖維的開發和利用上。近年來人們的綠色意識越來越強,保健要求不斷提高,在紡織原料的采用上,更趨于棉、麻、毛、蠶絲等天然原料或混紡,能否開發出更多的天然材料,成為人們研究的課題,木纖維、大豆蛋白纖維等應運而生,竹纖維也正是繼此之后又被開發成功的一種天然紡織材料。
據了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竹纖維在我國就已經投入到服裝行業,但當時竹纖維的許多優良性能尚未得到開發,沒有獲得市場的充分認可。
本世紀初,隨著生產利用技術進一步成熟,竹纖維才以其綠色理念和獨具的抗菌、除臭、吸濕放濕、抗紫外線等優良性能得到了市場認可和迅速發展。
發展竹纖維產業的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豐富的國家,擁有40多屬500余種竹子,竹林面積占世界竹林總面積的1/5。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全國有竹林面積為7264萬畝,并以年均156 0190 2607萬畝的速度增加。竹子是一種只需一次性種植的速生高產植物,可種植在坡地、洼地。竹子再生能力強,成材期短,具有一次種植永久利用的特點。
竹纖維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和發展區域經濟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突破了傳統的竹材應用領域,豐富了竹文化的內涵,符合時代發展潮流。
有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節約可耕地資源。以竹子為原料制成的纖維與用棉、木原料制成的纖維相比,具有許多優良性能。竹林的發展不與糧棉爭地,可以減少耕地的占用。利用竹材生產纖維漿粕,緩解了植物纖維原料與日俱增的供需矛盾,一定程度上實現“以竹代棉、以竹代木”,有利于對森林資源的綜合保護,節約可耕地資源,也為竹材資源的合理利用找出了一條有效的途徑。據測算,生產1噸棉花需要10畝耕地,按1噸竹纖維代替1噸棉花計算,則目前我國竹纖維生產已經節約了20萬畝可耕地資源。
推動竹區經濟發展和竹農致富。竹纖維產量的擴大,拓寬了竹材的利用范圍,提高了資源附加值,推動了產竹區域的經濟發展,提高了竹農的生產經營積*性,在竹子生產、采伐、收購、運輸等許多環節上提供了就業機會。竹纖維采用的竹種大部分為黃竹和慈竹,屬叢生竹,其價格略高于造紙用竹材,而低于制作板材使用的單生竹,但竹纖維的附加值要遠高于竹槳造紙和板材,利潤空間也要遠高于竹槳造紙。
減少****資源的消耗。竹材是生長速度快、再生能力強的可再生資源,竹纖維產品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對以石油化工原料生產的纖維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減少了我國石油等****資源的消耗。
拓寬了竹材應用領域,豐富了竹文化內涵。我國是竹資源大國,具有悠久的竹文化傳統和竹應用歷史。竹纖維產品的出現,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竹材應用領域,成為推動我國竹產業發展的又一個亮點。同時,將具有悠久歷史的竹文化引入到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普及豐富了竹文化內涵,以竹子的精神來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提升民族凝聚力;以竹文化來倡導生態理念,順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
竹纖維的主要性能特點
竹纖維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混紡性強,懸垂感好,舒適涼爽,尤其獨特的是竹纖維具有天然的抗菌功能,順應現代人追求健康、舒適的潮流。
竹纖維的抗菌性和抗紫外線功能。據測試,在顯微鏡下觀察,同樣數量的細菌在棉、木纖維制品中能夠大量繁衍,而在竹纖維面料上24小時后則被殺死95%左右,竹纖維的紫外線穿透率為0.6%,遠低于棉纖維。竹纖維的這種天然功能與其它織物在后處理中加入的抗菌劑、抗紫外線劑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服裝面料、無紡布、
竹纖維的吸放濕性和透氣性。竹纖維的橫截面凹凸變形,布滿了近似于橢圓形的孔隙,呈高度中空,毛細管效應*強,可以瞬間吸收并蒸發大量的水分。在溫度20℃,相對濕度65%時的回潮率為12%,在溫度20℃,相對濕度為95%時回潮率為45%,居大多數纖維之首。在溫度36℃,****的相對濕度條件下,竹纖維的回潮率可達45%,且吸濕速率特別快,從8.75%的回潮率到45%的回潮率僅用約6小時,相同條件下,其他纖維的回潮率及吸濕的速率遠不如竹纖維。竹纖維的透氣性比棉強3.5倍,被美譽為“會呼吸的纖維”。竹纖維比其他纖維更適合于制作運動衣、夏季服裝及貼身衣物。
竹纖維的懸垂性和飄逸性。據檢測,竹纖維的結晶度為40%,而普通粘膠纖維的結晶度為30%,竹纖維的懸垂系數為41%,靜摩擦系數為0.198,動摩擦系數為0.177,且比重為1.52,由此可以看出,竹纖維比重比較大,賦予了其織物較好的懸垂性;較小的摩擦系數,賦予了其織物光滑的手感,滿足了消費者對服飾飄逸性的追求。
竹纖維的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竹子是一種生長十分廣泛,栽種成活后2~3年即可成林砍伐的速生高產竹纖維原料,可再生能力強。竹子大多生長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中,*少受到農藥等有害物的污染。竹纖維具有無毒、無害、無污染等特點,是一種可降解的纖維,并在泥土中能完全分解,對周圍環境不造成損害,是一種環保型綠色纖維。
竹纖維可以在許多領域中被有效利用。竹纖維作為造紙工業原料歷史悠久,并已經在造紙工業中被廣泛利用。同時,對竹纖維進行進一步的加工組合形成的各類復合材料具有多種使用性能,可以被廣泛應用到交通運輸、建筑、管道、家具等行業。
竹纖維產業現狀和發展前景
目前,竹纖維產業是由竹子生產、竹纖維制造、紡紗、織造、染整及成品加工等產業鏈條組成。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我國竹纖維產量約為2萬噸,出口量約占總產量的30%,仍處于市場開發和上升階段,且發展迅速。以吉林化纖集團旗下的河北吉藁化纖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2003年正式生產竹纖維,產量由2300噸上升到2007年15500噸,平均年增長達到168%。目前,國內竹纖維生產企業有:河北吉藁化纖有限公司、唐山三友公司、山東龍海公司等;其中,河北吉藁化纖有限公司的產量至少超過國內總產量的70%,是國內*大的竹纖維制造企業。紡紗企業有:河北天綸、山東德棉、山東華源、保定依棉等。織造、染整及成品加工的企業相當多,但目前都是規模不大,生產量、生產水平不高、專業生產的企業很少,大部分企業只是把竹纖維產品作為一種補充,故整體水平不高,產品開發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竹纖維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2007年我國整體紡紗量為2200萬噸,其中紡紗用棉花量為1100萬噸,國內棉花產量為760萬噸,需要進口340萬噸,存在著很大的產量缺口,紡紗用化纖量為1100萬噸;而竹纖維可以替代棉花和其他纖維進行紡紗,性能優異,發展空間巨大。隨著市場的不斷拓展,竹纖維的需求量會迅速增加,預計在未來5年內,竹纖維市場需求量至少將達到10萬噸。
現在,國內已經推出了全竹、竹棉、竹麻、竹毛、竹真絲、竹天絲、竹萊卡、混紡絲、梭織、色織系列竹纖維產品,并初步形成了一些竹纖維產品
竹纖維產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由于竹纖維產品從研發到產業化較為迅速,并且竹纖維及制品橫跨紡織業和林業兩個行業,目前行業管理部門以及科技界還沒有對竹纖維及產品給予明確定位。在林業科技界內,對此產品還有一些爭議。
竹纖維的檢測標準只是參考了粘膠竹纖維的標準在執行,檢測手段滯后,且沒有專門的行業代碼和海關編碼,行業統計方法原始,國內經營和國際貿易方式沒有得到規范化、科學化。
竹纖維產業發展由于是紡織、造紙企業自行興起的,相關制造工序為紙漿生產工序,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還有待進一步評估,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環保水平將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
竹纖維產業處于無序管理狀態,在原料、半成品、成品生產及銷售等環節缺乏自律,存在無序競爭、產品冒牌、缺乏行業指導和支持等問題。
根據竹纖維產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目前應先從對竹纖維產業進行產品定性、行業定位入手,將竹纖維產業納入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
有關部門應當對竹纖維產品給予高度關注,積*研究其行業定位和產品定性,定位合理后考慮政策導向。
協調有關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行業標準,為竹纖維申請專門的行業代碼和海關編碼。
加快竹纖維原料林基地建設,扶持重點竹制漿廠技改,支持重點竹纖維原料生產線建設,加強市場引導。
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行業協會在協調市場和企業行為方面的功能。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