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5-16 來源:互聯網
隨著海平面上升、物種減少、*端天氣頻發等環境問題的出現,氣候變化正成為全球廣泛關注和研究的對象。為了減小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問題,各個國家都在政策法規、經濟轉型、文化宣傳等方面提出了相應對策,其中,中國就向世界承諾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以上解決方案中,以高端科技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應對氣候變化的應用早已在各國展開,如智慧農業、電動汽車、AI氣候解決方案等。然而,正如聯合國原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UNEP)原執行主任、挪威原環境與外援大臣Erik Solheim先生在4月26日舉行的“人工智能助力氣候變化應對”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所說的:“盡管目前全球綠色轉型的總體方向是正確的,但速度不夠、緊迫性不足,為此必須在人工智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方面加快速度、做得更好”
為了探討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氣候變化應對、人工智能與凈零城市、人工智能與可持續能源等議題,切實解決人工智能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問題,4月26日,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所主辦的“人工智能助力氣候變化應對”國際學術研討順利召開。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關乎人類和生態可持續的未來”的共識基礎上,會議通過了《面向氣候行動的人工智能原則》。《原則》提出了對人類與生態有益,節約能源,保護隱私,公平與公正,促進教育、培訓和就業,共享與協作等七項價值觀與原則。針對人工智能賦能氣候行動,《原則》提出促進氣候分析與預測、促進能源節約、助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促進溫室氣體吸收與碳存儲、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賦能能源體系的完善與發展等7項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與會嘉賓同時也指出,雖然人工智能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要看到其對環境和氣候帶來的隱患。并以GPT-3為例說明,這一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的自然語言模型的一次訓練,需要消耗的能耗大約為126個丹麥家庭的年度能源總消耗,排放的二氧化碳與70萬公里的車程消耗的能量相當。因此,如何實現人工智能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平衡,運用好人工智能這個環境問題處理工具也成為一個值得仔細考慮的問題。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