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6-09 來源:互聯網
百檢網資訊:1915年,新青年中提到了“德先生”“賽先生”兩個詞,“民主”和“科學”兩個概念也從那時候開始埋進了有志青年的心中。如今百余年過去,“民主”早已在我們國家生根發芽,而科學也伴隨著教育的發展,成為了社會建設的中流砥柱。但即便如此,有一個話題卻始終成為科學發展道理上的制約因素——公民科學。
2006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在很短的時間中,我國便實現了整體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并且這也間接促進了我國經濟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而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已經達到了10.56%,而在國務院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還提到,要在2025年將比重提升到25%。從這方面來看,我國的科學發展快速、順利且前景廣闊。
但即便如此,受限于我國科學教育起步晚,盡管發展迅速,但是不同于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公民科學卻依舊處于一個發展初期的狀態。或許許多人對于公民科學這個詞感覺陌生,簡單地說,公民科學指的是科學愛好者自發的科學研究或者探索活動,這個詞既屬于科研領域,同時也屬于社會科學領域。籠統的來說,一個國家公民科學的情況,直觀的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全面科學素質以及大眾對于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
或許,但從過程來說,公民科學既不具備實驗室科學那種嚴謹、精密的科研環境,也不同于企業發展那樣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成果或者結論的轉化,但是它卻是刺激科技創新的一個關鍵。
目前,公民科學被認為是科學教育以及帶動全面科學運動的一個關鍵。發展公民科學,一方面可以讓原本理論化的科學教育進一步發展為科學實踐,還能通過公民科學背后龐大的受眾群體,來加速創新型人才培養,甚至還能輔助基礎性工程的發展,讓大眾更好的了解到,科學在我們生活中的價值。
那么如何發展公民科學呢?公民科學誕生于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換言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同樣也是發展公民科學的一場運動。具體到特定情況,我們應該要滿足幾個要素。
**是青少年科學意識。如今青少年都清楚科學的意義,但是比起一項技術,他們更愿意把科學當做一門學科或者一類知識。這顯然是不夠的,科學的本質在于實踐,如何進一步拉進科學與青少年群體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樂忠于在生活中發現、運用科學便是重要的一步。
其次是培養公眾群體的思維模式。生活中有許多的常識,而生活中我們也熱衷于運用這些常識來讓生活過得更加輕松。事實上,這些常識許多都是和科學有著密切聯系的,因此如何通過科學教育、科學普及、科學傳播 讓大眾自發的去了解這些常識背后的科學,并加以運用對于鼓勵大眾自發的進行公民科學活動也有促進意義。
*后就是科研設施的部署,除了那些精密的實驗室儀器外,同樣要鼓勵民用產品的發展,讓大眾有更多的機會,借助趣味的儀器使用過程來發現生活改變生活,當然這背后還涉及到使用過程中的正確引導以及維護工作。
總的來說,當大眾愿意去嘗試參與到科學活動中,全民科學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發展,而隨之帶來的一些創新或者知識建設成果,也將會為國家可科學發展提供重要的幫助。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