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如影隨風 時間:2022-10-25 來源:互聯網
質檢報告是產品質量的“體檢證”、消費行為的“安全證”、市場經濟的“信用證”。全社會都應更加重視質檢報告,依法建立健全監管機制
檢驗檢測認證是世界公認的國家質量技術基礎,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關乎民生安全、保障消費者權益不可缺少的一道屏障。
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也必須保證真實、有效、權威、公平、公正、公開,才能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申請質檢報告的目的,一般在于通過第三方機構檢驗檢測、認定產品質量。質檢報告失實甚至造假,非但有悖于質檢初衷,而且相關提供者、造假者也涉嫌伙同不良商家欺騙消費者。如果因為少數機構或個人的弄虛作假,導致原本為了增強可信度的質檢報告都不可信了,那么就會讓人們在面對報告內容時保持懷疑、筑高心理防線。長此以往,影響的將是質檢行業本身的信譽度。從這個意義上說,虛假質檢報告的危害不只是弄虛作假,還在于這種缺乏基本職業道德和敬畏之心的做法,提高了信任成本,增加了市場行為的不確定性。
一些機構和個人敢于炮制不負責任的虛假質檢報告,本質上還是一個“利”字。眼下,很多電商平臺要求商品必須提供質檢報告才能上架,卻往往不對質檢報告的真實性加以甄別。在這種背景下,不少商家為了過關便“花錢買報告”。一份質檢報告,既是產品打入電商平臺的“入場券”,也是商家招攬生意的新賣點。一些機構和個人瞄準了這一“商機”,推出虛假質檢認證業務。于是,平臺、商家、認證機構各取所需,形成灰色利益鏈,*終損害的卻是消費者的權益。
依據民法典等相關法律法規,對檢驗檢測機構及人員偽造檢驗結果、出具虛假報告等行為,可依法進行罰款、取消檢驗認證資格、要求承擔連帶民事責任等,嚴重的可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提高違法成本,才能加強警示作用,有效遏止亂象。此次有關部門督促平臺切實履責、責令嚴查作假機構,必將有利于激濁揚清、規范市場秩序。與此同時,行業協會和質檢機構恪守規則、嚴以自律,力爭每一份質檢報告都經得起市場質檢、對得起公眾信任,也才能共同推動行業良性發展。
質檢報告是產品質量的“體檢證”、消費行為的“安全證”、市場經濟的“信用證”。相關問題的存在,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質檢報告,恰恰相反,隨著人們對產品品質的要求更高,加上網購的普及、虛擬交易的流行,科學嚴謹的質檢報告是消費者作出購買決策的重要參考。正因此,全社會都應更加重視質檢報告,依法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確保整個行業規范運行在法治軌道上。
來自市場監管總局、認監委的權威數據顯示,全國共有認證機構481家,累計頒發有效認證證書193.7萬張、獲證組織62.5萬余家,其中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64.3萬張,自愿性認證證書129.4萬張;獲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3.9萬家;獲得認可資格的認證機構172家、獲得認可資格的實驗室/檢驗機構10376家;經過注冊的認證人員57804人。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2300億元,成為全球增長*快、潛力*大的檢驗檢測認證市場。正是因為產品認證檢測市場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所以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