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fb 時間:2022-11-17 來源:互聯網
1 總則
1.0.1 為動態監測排水管網運行狀態,合理評估排水管網運行、收集及輸送能力,提高排水管網管理和排水防澇管理水平,輔助污水輸送、防汛排水安全決策與應急處置,制定本技術規程。
1.0.2 本技術規程適用于廣東省城鎮排水管網動態監測系統的設計、建設、運行維護、數據有效性處理和數據應用。
1.0.3 制定總體或分步實施方案的制訂原則是可行性、經濟性、運維簡便,目標應明確、調查詳實。
1.0.4 應根據監測目標合理確定監測分區、永久和臨時監測點、監測指標等。
1.0.5 宜選用技術、質量可靠、經濟性好、維護簡便、安全性好的儀器設備,儀器設備采集模塊應具有數據開發性和兼容性。
1.0.6 城鎮排水管網動態監測技術,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2 術語
2.0.1 排水管網 drainage pipeline
污水、廢水和雨水的匯集、輸送、水質處理和排放等設施以一定方式組合的總體。主要包括城鎮排水干管、主干管、主要支管、泵站、重要排放口、閘門及其它附屬設施。
2.0.2 排澇 drain flooded fields
排除危害生產、生活的積水。
2.0.3 干管 main sewer
沿道路縱向敷設,接納道路兩側支管及輸送上游管路來水的排水管道。
2.0.4 主干管 main drain
匯集輸送兩個或兩個以上干管雨水和污水的排水管道。
2.0.5 截污管 intercepting sewer
把污染源單位污水截流進行集中收集管道系統。
2.0.6 溢流口 overflow
限制液位超過而設置的泄流管口(當降雨量超過系統設計排水能力時,用于溢水的孔口或裝置)。
2.0.7 泵站 pumping station
泵房及其配套設施的總稱。泵房主要設置水泵機組、電氣設備和管道、閘閥等。
2.0.7 監測儀器設備 monitoring instrument
基于各種原理的傳感器、測量裝置及相應的監測數據采集設備。
2.0.8 動態監測系統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由各類監測儀器設備、輔助設施和監測信息管理平臺組成,能夠將實時采集的監測數據和檢測數據傳輸至采集計算機。
2.0.9 召測 interrogation
數據采集裝置按照監測計算機發出的指令進行數據的采集、存儲。
3 基本規定
3.0.1 排水管網監測目標是評價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接入條件,研判斷外來水、高水位運行、病害篩選、偷排、混接、正本清源等情況。。
3.0.2 常規監測項目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水質、雨量監測、視頻監控、井蓋啟閉狀態等。
3.0.3 監測儀器設備應滿足防水、防凍、防高溫、防腐蝕、防爆、易拆裝等要求,并定期校準。
3.0.4 動態監測系統項目方案設計的承擔單位應具備水利工程設計資質。
3.0.5 排水動態監測管理平臺應至少包括采集系統和分析應用系統,其主要功能如下:
1 采集系統:自動采集、召測、設備狀態監控、遠程參數配置等;
2 分析應用系統:數據統計、圖形分析、報警、移動端應用等。
3.0.6 水文、氣象、防汛、安防等數據宜采用數據共享,避免重復建設。
3.0.7 動態監測的實施宜按下列主要環節進行:1 任務委托,明確需求;2 收集資料;3 現場踏勘;4 監測方案設計;5 儀器設備采購安裝;6 監測信息管理平臺建設;7 系統試運行、培訓;8 系統驗收、運行維護與考核。
3.0.8 監測方案設計前宜收集下列資料:排水管網設計排水系統基本情況,包括靜態信息、空間信息、以及排水系統的竣工、普查等技術資料;排水管網存在問題排查資料;水文、氣象等數據;基礎地理信息資料;信息化建設基礎資料;所需的其它相關資料。
3.0.9 當動態監測發現問題或異常情況,應進行進一步核查,檢測手段可采取CCTV、QV、聲納、三維激光掃描、地質雷達法等。
3.0.10 現場作業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排水管道維護安全技術規程》CJJ 6、《密閉空間作業》和《城鎮排水管渠與泵站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CJJ 68的有關規定。現場使用的監測設備,其安全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爆炸性氣體環境用電氣設備》GB3836的有關規定。
4 監測方案設計
4.1 設計原則
4.1.1 監測方案設計應基于排水管網系統拓撲結構進行合理分區,監測點布設應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管網運行的系統特征,并能滿足水力模型等模擬計算或率定的要求。
4.1.2 當遇到下列情況之一時,可加密布設監測點:
1 流砂易發、濕陷性土等特殊地區的管道;
2 管齡30年以上的管道;
3 黨政機關、學校、醫院、工業區、易澇點等重要區域;
4 高地下水位地區的管道和沿河截污管。
4.1.3 監測設備運行應穩定、可靠、實用。
4.1.4 監測技術應能全面、準確和及時地反映管網的運行狀態,及時發現異常跡象。
4.2 監測點布設
4.2.1 水位監測點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宜布設在干管接入主干管的檢查井、主干管交匯的檢查井;
2 沿干管或主干管,水位監測點間隔不宜超過500m;
3 在污水處理廠進水口與中途提升泵站之間的主干管上應至少布設一個監測點;
4 沿河敷設的排水管道,應在管道和河道中成對布設水位比對監測點,相鄰比對監測點間距不宜超過500m,同時應在出現水位突變位置增設水位比對監測點;
5 污水截流井、初雨截流井宜布設監測點,監測前后水位變化;
6 在沿河雨水終點泵站和重力流出口以及對應的河道宜布設監測點;
7 在低洼地區、下穿立交等易積水和易冒溢區域的檢查井宜布設監測點;
8 排水泵站和提升泵站的站前和站后管渠內宜布設監測點。
4.2.2 流速監測點宜布設在流量突變、小于設計小流速的主干管上。
4.2.3 流量監測點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在分區流域污水干管匯入污水處理廠主干管處布設流量監測點;
2 各類提升泵站的出水壓力管處應布設流量監測點;
3 疑似有大量外來水進入或水質突變的管道區段的檢查井宜布設流量監測點;
4重點排水戶的接管井宜布設流量監測點;
5 在溢流口處宜布設流量監測點,對于合流制溢流井群,如不具備監測所有溢流井的條件,可選擇監測上游和下游。
4.2.4 雨量站布設及觀測場地環境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可采用水文氣象部門已經布設的觀測站點及其數據,并應根據項目實際需要增設新的雨量站;
2 雨量站的布設原則應符合下列規定:
1)降雨量觀測是水文要素觀測的重要組成部分,雨量站的布設是根據各流域的氣候、水文特征和自然地理條件所劃分成不同的水文分區,在水文分區內布設雨量站;
2)雨量站網的布設密度按現行行業標準《城市水文監測與分析評價技術導則》SL/Z 572執行。
3 降雨量觀測場地環境應符合下列規定:
1)降雨量觀測場地應避開強風區,其周圍應空曠、平坦、不受突變地形、樹木和建筑物以及煙塵的影響;
2)觀測場不能完全避開建筑物、樹木等障礙物的影響時,雨量計離開障礙物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障礙物頂部與儀器口高差的2倍。
4.2.5 水質監測點布設應符合以下規定:
1 水質監測點可分為臨時監測點和永久監測點。臨時監測點可可要實際需要布設。永久監測點宜布置在分區流域污水干管匯入污水處理廠主干管處、工業聚集區總排放口接入公共排水管網的檢查井、提升泵站、污水處理廠、污水分區末端等。
2 水質監測宜采用在線與人工監測結合,以人工監測為主的方式。在線監測指標宜包括COD、SS、水中油等,人工監測指標宜包括pH、電導率、懸浮物(SS)、CODCr、BOD、氨氮(NH3-N)等。
3分區流域污水干管匯入污水處理廠主干管監測點、工業聚集區總排放口接入公共排水管網的檢查井監測點采用在線監測時,宜采用基于光學原理的方法;提升泵站、污水處理廠宜采用基于化學原理的方法。
4.2.6 視頻監控點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可優先采用“雪亮工程”等已經布設的觀測站點及其數據,并應根據項目實際需要增設新的視頻監控點;
2 在重要的排水泵站、截污閘、排放口、溢流口、下穿地道或隧道、易澇點宜布設視頻監控點;
3 匯水面積大于1平方公里的排水分區節點宜布設視頻監控點;
4 在鄰近排污口的檢查井,或重要的檢查井宜布設視頻監控點。
4.2.7 井蓋智能終端應在下列位置布設:
1 重要干管、……的檢查井;
2位于重要場所、人員密集區、交通要道等的檢查井;
3 裝有監測儀器設備的檢查井。
4.3 儀器設備選型
4.3.1 水位計可采用超聲波水位計、雷達式水位計、聲波水位計等,宜采用非接觸式,同時應增加補盲設備。
4.3.2 流速儀可采用多普勒流速儀、雷達波流速儀等,宜采用接觸式和非接觸式流速儀。
4.3.3 流量計可采用多普勒超聲波流量計。
4.3.4 雨量計宜采用翻斗式雨量計。
4.3.5 水位計、流速儀、流量計、雨量計采集模塊應具有頻次調整、召測、電壓比、通訊診斷等設備自我感知能力。
4.3.6 水質儀器設備選型應遵循下列規定:
1 基于光學原理的方法監測時,COD監測設備宜采用uvCOD在線監測儀,SS宜采用基于組合紅外吸收散射光技術濁度儀。
更多標準征求意見稿內容點擊以下鏈接獲取標準意見稿全文: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