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fb 時間:2022-11-21 來源:互聯網
1 項目背景
1.1 任務來源
為保護環境,防治電磁輻射環境污染,規范 5G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2019 年9 月生態環境部輻射源安全監管司向生態環境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以下稱“技術中心”) 下達開展《5G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以下簡稱 《5G 監測方法》)制訂任務。
1.2工作過程
2019 年 9 月,成立編制組,人員組成有曹勇、林遠、穆晨旸、趙順平、李育敏、劉貴龍、吳劍、葉垚棟、朱瀅、李夏。
2019 年 9 月,開展某 5G 實驗室室外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
2019 年 10 月,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與市輻射安全技術中心對中國聯通市區三座代表性 5G 移動通信基站進行電磁輻射環境監測。
2019 年 11 月,生態環境部輻射源安全司邀請相關專家對《5G 監測方法(初稿)》進行咨詢審議。
2020 年 3 月,生態環境部輻射源安全監管司召開視頻會議聽取《5G 監測方法》修改、完善情況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2020 年 4 月,編制組完成《5G 監測方法(征求意見稿)》。
2 必要性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自 2012 年始發展迅速,已成為新一輪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力。2013 年,多個國家相繼成立了官方 5G 組織,包括中國的 IMT-2020(5G)推進組、韓國的 5G Forum、歐洲的 5GIA、日本的 5GMF、美國的 5G Americas 以及后來成立的巴西 5G Brazil 等。為建立全球統一的 5G 標準、更好地推進 5G 產業發展,這些 5G 官方組織逐步加強國際合作, 組織全球 5G 峰會,探討政策策略、頻譜規劃、技術創新、標準發展、技術試驗、部署方式、產業生態及垂直行業應用、國際合作等系列議題。2014 年,ITU 發布了文件 IMT.vision (ITU-R, 2014),用三大應用場景和八大技術指標要求來描述 5G 的愿景和需求。2015 年,5G 關鍵技術開始收斂,包括新型網絡架構和多種無線關鍵技術。2016 年,5G 領域更是發生了突破性事件, 其一為 3GPP 在 R14 正式啟動了 5G 新空口(5G NR)研究,并計劃用 R15 和 R16 兩個版本完成 5G NR 標準化工作;其二為中國正式啟動了 5G 技術試驗,計劃分為工信部主導的技術研發試驗和運營商主導的產品研發試驗兩個階段。這些事件逐步推動 5G 走向商用。
為滿足 5G 技術指標要求,需要一系列關鍵技術的支持。對應于 5G 技術路線和融合技術制式的潛在關鍵技術包括大規模天線(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 MIMO)、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超密集組網(ultra dense networking, UDN)、編碼調制、靈活的頻譜接入等無線關鍵技術和新型網絡架構及網絡關鍵技術(Chen et al.,2015a)。
目前,5G 處于標準形成和產業推進的關鍵時期,各國都很重視 5G 發展,將 5G 視作國家數字化戰略中的優先發展領域,加強產業布局,以期利用 5G 形成新的競爭形勢。5G 產業生態不僅包括傳統移動通信本身,而且還帶來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s,IC)、信息安全及各垂直行業應用。5G 將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結合,實現在機器人、無人機、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提升現有工業化水平,跨界融合,創造新行業和產業形態,激發信息革命,并將數字經濟構建打造成可與水電供應相提并論的基礎設施。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得益于其滿足超高可靠和超低時延能力,5G 將促進車聯網、無人機、移動醫療和工業互聯網等垂直行業應用?;谶@一新的產業生態,一個國家的數字經濟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中國非常重視 5G 發展。2019 年 6 月 6 日, 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國內運營商發放 5G 商用牌照,5G 移動通信基站大規模建設的進程不斷提速。
從 1G 到 4G,移動通信系統都是基于傳統蜂窩結構,由多個六邊形的蜂窩組成,是干擾受限的系統。5G 引入了超密集組網,采用更多接入點(如本地小基站、無線中繼站、微基站和分布式天線系統等),網絡結構不再規則,安裝和部署也不再是六邊形規律,覆蓋范圍也存在重疊,形成異構分層網絡結構。5G 特有的大數據、海量連接和場景體驗,將使萬物智能互聯的時代成為現實;成為一個普及、低時延和適應性的平臺,以滿足未來的需求。5G 網絡將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快的數據處理速度,通過手機、可穿戴設備和其它聯網硬件推出更多的新服務將成為可能。
從 5G 移動通信基站本身的特點來看,5G 移動通信基站從基站整體架構,基站發射天線, 基站天線發射的電磁波頻率,基站發射功率等都與前幾代移動通信基站有很大的改變;從 5G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管理的角度來看,5G 移動通信基站天線發射的電磁波有多個不同頻率,GB8702 中對于針對不同頻率的電磁波有不同的標準限值。從這兩個方面來看,現行的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HJ972-2018)已經無法滿足 5G 移動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環境監測。
因此,為科學評估 5G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規范 5G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有必要制訂 5G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
3 編制目的和依據
3.1 編制目的
基于 5G 移動通信基站技術特點,規范 5G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
3.2 編制依據
(1)GB 8702-2014 電磁環境控制限值;
(2)HJ/T 10.2-1996 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
(3)HJ/T 10.3-1996 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
(4)HJ 972-2018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
(5)ITU-T K .100 2017-07 Measurement of 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to determine compliance with human exposure limits when a base station is put into service;
( 6 ) IEC 62232:2017-08 Determination of RF field strength, power density and SAR in the vicinity of radi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evaluating human exposure;
(7)IEEE Std C95.1-2019 IEEE Standard for Safety Levels withRespect to Human Exposure to Electric,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0 Hz to 300 GHz;
(8)ICNIRP PUBLICATION -2020 FOR LIMITING EXPOSURE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4 主要技術內容說明
4.1 關于“前言”
本章按照《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制修訂工作管理辦法》(國環規科技﹝2017﹞1 號)要求, 給出了本標準的編制目的、內容、提出單位、起草單位、批準單位、實施時間、解釋單位等內容。
4.2 關于“適用范圍”
2019 年 6 月 6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3400 MHz)、中國移動(2600 MHz)、中國聯通(3500 MHz)、中國廣電(700 MHz 和 4800 MHz)發放了 5G 商用牌照。目前,我國 5G 基站大規模商業部署全部是圍繞 6GHz 以下頻段展開;毫米波頻段相關關鍵技術及產品仍在驗證和研發中,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部署。
因此,本方法適用于發射頻率在 6GHz 以下的已經投入使用或即將投入使用的 5G 移動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環境監測。
4.3 關于“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章列出標準中規范性引用的文件,經過標準條文的引用后,成為標準應用時不可缺少的文件。
4.4 關于“術語和定義”
參考 HJ 972 已明確的“移動通信”、“基站”和“電磁輻射環境敏感目標”定義。
補充術語“5G”、“5G 電信終端設備”、“選頻式電磁輻射監測儀”和“應用場景”定義。
其中術語“5G”參考中國工信出版集團、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9 年 8 月第 1 版由汪丁鼎、許光斌、丁巍、汪偉、徐輝編著的《無線網絡技術與規劃設計》進行定義。
術語“5G 電信終端設備”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國務院令第 666 號)進行定義。
術語“選頻式電磁輻射監測儀”參考《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HJ972-2018)進行定義。
術語“應用場景”參考中國電信集團 2018 年 9 月 14 日發布的《5G 全網通終端技術指引V1.0》及2020 年3 月23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推動5G 加快發展的通知》(工信部通信﹝2020﹞49 號)進行定義。
更多標準編制說明內容點擊以下鏈接獲取標準編制說明全文: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