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fb 時間:2022-11-21 來源:互聯網
1 項目背景
1.1 任務來源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要求,支撐國家排污許可制度的實施,進一步規范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行為,對排污單位開展自行監測活動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生態環境部的組織下,編制了《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總則》(以下簡稱《總則》)。
為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對再生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包括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鉛、再生鋅,下同)自行監測行為的指導,支撐再生有色金屬工業排污許可制度的落實,按照生態環境部要求,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組織河南省環境監測中心、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根據《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和《總則》等法律規章及相關標準規范,編制了《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有色金屬工業—再生金屬》(以下簡稱《指南》)征求意見稿。
1.2 工作過程
2018年5月,成立了《指南》標準編制組,研究確定標準制定路線。
2018年6~9月,標準編制組查詢了相關管理制度、排放標準、監測技術規范等對排污單位污染物控制與監測要求,并通過“全國污染源監測信息管理與共享平臺”查詢再生有色金屬工業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方案編制、監測開展情況,梳理、總結排污單位自行監測開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18年10~12月,編制組赴河南、山東、廣東等省調研多家再生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同企業人員進行了充分的溝通,編制完成《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有色金屬工業—再生金屬》初稿。
2019年1~2月,編制組就《指南》初稿內容對國內多家再生有色金屬冶煉企事業單位相關人員進行初步意見征集,并根據征集意見對《指南》初稿進行修改。
2019年4月,編制組對初稿編制過程中難點、疑點進行了梳理、交流,進一步明確了指南的編制規范與要求。
2019年5月~6月,針對編制過程中存在疑點、難點問題再次赴河南、云南等省調研多家再生有色金屬冶煉企業,進一步修改完善《指南》初稿文本。
2019年7~8月,編制組就《指南》初稿內容進行充分討論,并邀請部分行業專家在召開了專家咨詢會,認真聽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2019年9月,編制組針對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再次赴江西、山東等省對再生有色金屬排污單位進行現場調研和座談,并進一步修改完善《指南》初稿文本,形成《指南》征求意見稿。
2019年10月,生態環境部組織專家在召開標準征求意見稿技術審查會,與會專家充分認可標準編制,一致同意通過審查,并對《指南》文本及編制說明提出進一步完善意見。
2019年11月~12月,編制組按照專家意見和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指南》文本,并進一步與環境保護標準規范與管理要求保持銜接,終形成《指南》征求意見稿。
2 標準制訂的必要性分析
2.1 開展自行監測是排污單位應盡的責任
排污單位開展自行監測,向社會公開污染物排放狀況是其應盡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保存原始監測記錄。”第五十五條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三條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安裝水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并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排放工業廢水的企業,應當對其所排放的工業廢水進行監測,并保存原始監測記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對其排放的工業廢氣和本法第七十八條規定名錄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進行監測,并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2.2 自行監測是排污許可證的重要組成部分
《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要求排污單位需要按照相關標準規范開展自行監測、做好臺賬記錄。自行監測結果是評價排污單位治污效果、排污狀況及其對環境質量影響狀況的重要依據,在污染源達標狀況判定、排放量核算等方面起著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是環保部門、排污單位進行精細化、規范化管理的重要基礎。
《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2019年版)》(生態環境部部令 第11號)(以下簡稱《名錄》)明確規定:“銅、鉛、鋅、鎳、鈷、錫、銻、鋁、鎂、汞、鈦等常用有色金屬冶煉(含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鉛冶煉)”為重點管理的行業,應當按要求申領排污許可證,制定自行監測方案,開展自行監測。自行監測方案是排污許可證重要的載明事項,需要有技術文件對再生有色金屬工業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工作的開展提出明確要求,支撐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實施。
2.3 相關標準規范不足以滿足再生有色金屬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方案編制的需求
我國再生有色金屬工業起步較晚,相關環境標準的制定比較滯后。2015年以前再生有色金屬執行的環境標準是《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9078)。為了加強再生有色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原環境保護部于2015年4月發布了《再生銅、鋁、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4-2015),這是截至目前**針對再生有色金屬發布實施的行業排放標準。該標準對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做出規定,但并未明確如何開展自行監測。其他相關標準規范同樣在企業自行監測實施中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如《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 91-2002)、《水質 采樣技術指導》(HJ 494-2009)和《水質采樣方案設計技術規定》(HJ 495-2009)中要求監測頻次按照生產周期和生產特點確定,生產周期與生產日不統一,每個生產日不少于3次,頻次過高,企業監測壓力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2.1-2016)較修訂之前在監測計劃方面進行了補充、細化,明確了排污單位制定污染源監測計劃和環境質量監測計劃,包括監測因子、點位、頻次等內容,具有普適性原則,對各行業的指導作用還不夠具體。《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環發〔2013〕81號)對國控企業的部分監測項目、監測頻次提出部分要求,但是作為規范性管理文件,規定的相對籠統,不具備行業特性,無法滿足再生有色金屬工業企業自行監測方案編制的具體要求。
3 自行監測開展情況
3.1 國外情況
3.1.1 美國
美國實施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制度,監測與報告是排污許可證文本中的重要內容,持證單位是提供數據的主體。
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按環境要素分別管理,廢氣固定污染源按照《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要求,所有廢氣固定污染源必須取得運行許可證(Operating Permits)。廢水則納入NPDES管理。監測、記錄和報告是許可證文本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對監測點位、監測指標、監測頻次、采樣方法、分析方法進行明確規定。監測、記錄和報告的內容根據相關技術指南的要求進行編寫。
美國聯邦法規40 CFR Part 70.6中規定了廢氣固定源運行許可證所要包含的7項基本內容,其中監測、記錄和報告要求內容包括監測方法、監測設備及其安裝、使用和維護、測試方法、記錄取樣時間、地點、當時設施運行狀況、分析監測數據的時間、方法、結果等。排污單位需每6個月向管理部門提交監測記錄報告,出現異常情況需及時報告。所有信息至少保留5年備查。
3.1.2 歐洲
200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一份報告“Technical Guide on Environmental Self-Monitoring In Countries of Eastern Europ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東歐、高加索、中亞地區環境自行監測技術導則)中提到,該組織部分成員國企業自行監測工作有著相當長的歷史,部分大型企業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已經建立了自行監測制度,該制度對其成員國的企業自行監測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認為要求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并報告是促使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重要方式,能夠使有限的政府監管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促進環境信息公開。該《導則》指出企業應當制訂自行監測草案,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適當的時候應該審查此方案,可以接受、否決或要求該方案進行修訂。企業必須具有必要的技術力量、監測設備來保證監測方案所要求的自行監測活動正常開展,也可以由企業負責采樣,外部的實驗室負責分析樣品。在東歐、高加索、中亞等地區,企業委托第三方監測機構進行監測或者由一個企業的監測實驗室承擔周邊幾個企業的自行監測工作的做法是比較常見的。
該《導則》對自行監測類型及監測報告上報內容與頻次做出了規定。監測類型包括過程監測、排放監測、影響監測。過程監測的方案可由企業自行制定,排放監測和影響監測方案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影響監測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并不要求所有企業都開展。《導則》對監測報告上報情況分為三種:報告所有自行監測數據、報告與特定環境或發生事情相應的數據、只記錄不報告。報告頻次根據管理部門需要設定,可每年報告或某固定時間段報告,也可超標時報告、即時報告。
3.2 國內情況
3.2.1 再生有色金屬行業發展現狀
3.2.1.1 產能與分布
再生有色金屬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2017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年鑒》統計,2016年我國四種常用有色金屬產量分別為:銅845.4萬噸、鋁3657萬噸、鉛460.4萬噸、鋅619.6萬噸。其中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分別為:再生銅220.9萬噸、再生鋁695萬噸、再生鉛166.3萬噸、再生鋅21.4萬噸,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占相應有色金屬品種產量的比例分別為:再生銅26.1%、再生鋁19%、再生鉛36.1%、再生鋅3.4%,除再生鋅外,再生銅、再生鉛、再生鋁金屬產量在金屬總產量中占有較大比重。
從地域分布來看,再生銅產能主要集中在山東、江西,占全國產量50%以上。再生鋁主要集中在江蘇、廣東,再生鉛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湖北和江蘇,4省產量145.5萬噸,占全國產量的87.5%。再生鋅主要集中在云南、湖南等省份。
3.2.1.2 行業發展趨勢
再生金屬產業是對我國原生礦儲量不足的有力補充,國家對再生有色金屬產業采取鼓勵支持政策,引導產業規范發展,提高產業規模化水平,促進產業綠色環保發展。2015年頒布的《再生銅、鋁、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對水中的17項污染物和大氣中的13項污染物作出了限制要求,并在大氣污染物中提出了二噁英的排放限值。行業標準的頒布實施對于規范再生有色金屬行業的污染排放和監測監管提供了管理支撐。
2011-2016年國內銅礦產能和產量穩步增長,增速放緩,預計2020-2022年,國內銅礦的產能和產量增速將進一步放緩。銅礦供應與精銅生產需求之間的缺口進一步增大,預計精銅的產能年均增長2.8%,2022年我國銅產量與消費之間的缺口將達到215萬噸。為了滿足消費需求,2020-2022年在發掘原有產能利用和進口穩定的前提下,仍需要新建至少100萬噸銅冶煉產能。
2014-2017年國內鉛礦產量和產能均呈下滑趨勢,預計2020-2022年國內鉛礦的產能和產量將無明顯增長趨勢,再生鉛將成為鉛生產的重要組成,再生鉛逐步替代原生鉛成為必然趨勢,并將進一步擠壓國內鉛礦生產空間。預計2020-2022年再生鉛產能年均增長11%,帶動鉛產能年均增長1.2%,產量年均增長4%,到2022年,國內新增精鉛產能40萬噸,其中新增再生鉛產能170萬噸,原生鉛產能降低130萬噸。2020-2022年,鉛下游消費領域為蓄電池、電纜護套、氧化、合金、鉛材等,其中80%用于生產鉛蓄電池,廢舊蓄電池產生量巨大。電池行業受鋰電池的擠壓和汽車經濟形勢影響,消費年增速降至2%以內。預計2022年底,鉛消費需求515萬噸,產量超過消費需求35萬噸,供給小幅過剩。在供給過剩的情況下,國家將開展鉛產業布局的結構調整,堅持淘汰原生鉛落后產能,利用原生鉛的生產能力來生產再生鉛,實現再生鉛對原生鉛的產能替代。
2017年后,隨著國森礦業、湖南太豐、新疆火燒云等項目陸續啟動,預計2020年前后,鋅礦山產能將恢復到600萬噸。預計2022年底,全國鋅產能855萬噸,產量764萬噸。
更多標準編制說明內容點擊以下鏈接獲取標準編制說明全文: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