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fb 時間:2022-11-30 來源:互聯網
1 項目背景
1.1 任務來源
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根據《關于開展2017年度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原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和自然生態保護司下達了國家環保標準《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植物對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技術導則》制修訂計劃,項目統一編號為2017-53。項目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承擔。
1.2 工作過程
按照《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制修訂工作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 項目承擔單位組織專家和相關單位成立了標準編制組。標準編制組成員在總結多年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植物調查評估基礎上,查閱相關資料,多次召開內部及專家咨詢會,討論并確定標準編制工作的原則、程序、步驟和方法,形成開題報告和文本初稿,2017年11月召開開題論證會,確定標準整體思路,在此基礎上,2018年7~8月,課題組先后赴廣西岑王老山、九萬山、元寶山***自然保護區,及內蒙古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開展現場調查,掌握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植物的基本狀況。
主要工作過程如下:
2017年1~9月,課題組在開展文獻查閱、自然保護區現場調查、有關管理者及自然保護區研究專家咨詢的基礎上,編寫了《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植物對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技術導則》開題論證報告及《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植物對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技術導則》。
2017年11月,原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組織召開了開題論證會。與會專家一致認可課題組已經開展的工作,建議將《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植物對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技術導則》改為《外來入侵植物對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技術導則》,并對草案中評估原則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入侵物種等級劃分、群落結構評估等內容提出了修改意見。
2017年11月~2018年7月,課題組根據專家意見及原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的審查意見對標準進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外來入侵植物對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和編制說明。
2018年7月~8月,課題組赴廣西岑王老山、九萬山、元寶山***自然保護區開展了場調查,并就標準開展了試評估,進一步對標準進行修改完善。
2018年10~11月,課題組召開兩次標準征求意見稿專家咨詢會,根據專家意見及試評估結果對本標準中指標的設定進一步修改完善。
2018年12月,課題組召開了“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征求意見審查會”,專家委員會一致通過該標準征求意見稿的技術審查,建議將《外來入侵植物對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技術導則》改為《外來入侵植物對自然保護區植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技術導則》,并建議進一步細化和優化評估指標及賦值,加強標準文本的規范化表述。課題組根據專家意見和標準所的審查意見,修改完善形成本標準的征求意見稿及編制說明。
2 標準制訂的必要性分析
2.1 適應新形勢下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要求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指出“防止引進、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脅到生態系統、生境或物種的外來物種”。2002年4月,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六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關于對生態系統、生境或物種構成威脅的外來物種的預防、引進和減輕其影響問題的指導原則》。2010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意義重大的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目標9指出:“到 2020年,查明外來入侵物種及其入侵路徑并確定其優先次序,優先物種得到控制或根除,并制定措施對入侵路徑加以管理,以防止外來入侵物種的引進和種群建立”。實現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減緩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需要科學評估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尤其是在***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域,亟需制訂生物入侵影響評估技術標準,推進***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管理工作。
2.2 國家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要認真履行國際公約,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2010年9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第126次會議審議批準,原環境保護部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該戰略和行動計劃將外來入侵物種防控作為優先領域之一。
為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的監督管理,原環境保護部聯合中國科學院發布了四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并于2015年7月1日印發了《關于做好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監督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旨在指導地方環保機構開展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監督管理,
更多標準編制說明內容點擊以下鏈接獲取標準編制說明全文:
下載地址:《外來入侵植物對自然保護區植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