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智慧環保”的概念形成以來,多個國家和城市逐步開始推進智慧環保的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建設內容各具特色。國外的環保智慧化建設起步較早,如紐約哈德森河的重生、佛羅里達海洋研究組織建設的富營養化監測平臺等,從方案創新、技術應用、管理機制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中國環境在過去30年粗暴的發展方式下變得十分脆弱,傳統以增量為目標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效益低下、利用率低下,常常以破壞生態環境與過度消耗資源為特征。在嚴峻的環境問題面前,傳統環境管理模式難以滿足需求,信息孤島現象明顯。國內開始不斷加強對環保智慧化的建設,目前,我國智慧環保建設的重點在于環境監測。
環境質量監測是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基礎,是通過對環境污染物的分析和監測,定性或定量描述出環境質量的狀態。通常環境監測有兩種分類,分別為按照監測對象分類與按照監測目的分類。從環境監測的主體來看,環境監測產業分為環境質量監測(主要為大氣和水)、污染源監測和其他監測(土壤、噪聲、輻射、應急等)三個部分,其中,環境質量監測主要由各級環境監測站構成,而污染源監測則由主要排污企業的監控構成。目前我國各級環境監測站體系建設相對成熟,目前已經形成從中央到各省、地、市以及鄉鎮的監控體系,市場較為穩定。而污染源監測無論是覆蓋面還是監測深度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市場增量空間巨大。具體來看,目前污染源監測產業份額*高,其次是環境質量監測產業。
雖然我國智慧環保建設起步略晚,但我國環境監測工作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環境在線監測系統在大規模建設階段,覆蓋面也將繼續擴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從事環境監測業務的企業共有約200家,大部分企業從事廢氣、廢水、環境空氣、地表水等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的研制、生產、安裝、運營(含集成商)。其中,約有120家企業生產廢氣在線監測系統,約有80家企業生產廢水在線監測系統。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銷售收入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84億元上升為2014年的196.44億元。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由于環境監測技術門檻偏高,目前國內從事環境監測的企業僅有兩百多家,高端分析儀器主要被德國西門子等外資企業占領,內資企業主要參與中低端分析儀器市場。2014年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銷售收入為37.7億元,占市場總體銷售收入的61.8%,這一比例在近五年來一直保持在60%左右,**企業格局已基本形成,公司兼并收購成為擴張市場份額的主要手段,手段較為單一。
環保行業受政策、法規及監管的驅動,在環境訴求加強的情況下,尤其是進入“十三五”時期,國內環保市場已呈現出****的高速發展趨勢。環境監測作為環保產業的一個分支,擁有有近千億元的市場潛力。環境監測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硬件、軟件、檢測試劑;中游監測儀器、監測系統以及下游儀器維護、設備運營。而隨著有關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政策的出臺,環境監測市場將逐步向社會開放,行業公司將由監測設備銷售向提供環境監測服務轉型。
環境監測只是智慧環保建設的一個分支,智慧環保的整體建設還需更加“費心費力”。將于2017年4月20—21日在上海舉辦的2017中國國際智慧環保應用與發展高峰論壇為各位提供了一個彼此交流的平臺(SEPS2017)。本屆峰會以“大數據時代下的環保”為主題探討新常態下智慧環保如何服務和應用,推進在“十三五”期間環境監測和保護目標。現場將吸引來自政府環保部,科研機構,重點排污監測企業,技術裝備企業,專家學者及新聞媒體等350位嘉賓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