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已形成包含國家、省、市、縣4級的環境監測網絡,共有專業、行業監測站4800多個,其行業監測站2600中環保系統監測站2200多個。隨著國家對環境質量監測的要求不斷提高,監測范圍、項目和頻次不斷擴大和增加,許多監測業務承包給第三方
環境檢測機構。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起草的第四章第五十七條擬設置環境檢測機構的資質行政許可,這意味著我國市場化的環境監測服務正向法制化的方向推進。
第三方環境檢測產業規模
但在近幾年檢測市場逐漸放開的大環境下,其市場份額也占據近10%。目前,環境檢測已進入人們生據估計,中國大陸檢測市場2010活中的各個方面,年的需求已經達到650億元,其中健康與環保的市占檢測市場份額的33%,在全場需求達到215億元,中國4大檢測業中占據*高的市場份額。以上數據充分顯示了環境檢測產業的快速發展趨勢。
第三方環境檢測產業現狀
面臨的問題,環境檢測行業中民營機構普遍規模小或非專門從事環境檢測,對環境監測認知度不夠,企業管理水平不高、檢測技術跟不上需求,且沒有足夠的環境監測經驗。根據目前國內檢測行業發展現狀,環境檢測行業面臨的問題概括如下:在全國檢測市場中,國有檢測機構和外資檢測機構分別占據了55%和30%以上的市場份額。第三方的民營檢測機構起步雖然比較晚,資本實力弱。
(1)專業人員少,設備陳舊。缺乏專業性的環境監測人員導致環境檢測質量不高,而缺乏精良的環境檢測設備又成為環境檢測機構服務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
(2)服務能力不夠。很多國外的檢測機構除了能檢測客戶要求的樣品項目,還能為客戶提供解決企業環境保護問題的方案。而國內的檢測機構除了出具客戶要求的檢測報告,并不能為企業提供這種方案的增值服務。
(3)市場競爭力不強。國內環境檢測機構起步較晚,面對諸多的國外
檢測機構,競爭力顯得不強。只有對環境檢測機構提出更高的要求,規范行業工作,并積*參與國際化競爭,才能更好地促進環境檢測機構的發展。
(4)檢測市場發展不均衡。我國中西部地區因財政困難,基本未放開監測市場。而我國沿海和東部發達地區的檢測機構發展迅速,環境檢測市場已初具規模,以環保部門監測機構為主、第三方檢測機構為輔的格局已經形成,并在環境監測領域發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
(5)缺乏監管和社會責任意識。政府環保部門對第三方
環境檢測機構的管理和監督體系不完善,第三方
環境檢測機構責任意識不強,還沒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根據環境保護部2012年頒布《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現場監督檢查辦法》,受的委托進行自動監控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對違法監測要承擔更重的法律責任。
(6)缺乏品牌優勢。目前國內
環境檢測市場缺乏廣泛知名度的品牌,也是國內環境檢測專屬領域的空白。作為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在保證環境檢測質量的同時,首要任務就是創建環境檢測領域的品牌與網絡,這是一項長遠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