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0-27 來源:互聯網
“
”
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
。
倉廩充實、餐桌豐富,種業安全是基礎。
。如何讓小種子迸發大能量?記者在各地進行了調研采訪。
雨水節氣已過,在山東省農科院的試驗田里,研究員劉建軍正在查看即將通過國家審定的兩個小麥新品種的苗情。雖然前期經歷了低溫寒潮,但在高產品種“濟麥22”基礎上選育的這兩個新品種,耐寒抗凍、長勢穩健。
近年來,山東不僅注重選育高產品種,還選育出了“濟麥44”等能替代進口的超強筋小麥品種,較好地解決了兼具高產和優質的矛盾。
數千里之外,在玉米制種量約占全國40%的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瑞源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呂國斌驚喜地看到了科技之變——基地制種玉米的去雄環節去年7月實現機械化作業。以前人工去雄需要“用手一根一根掐掉每一株雄穗”,如今大大提升了效率。
從華北平原到河西走廊,育種、制種環節的變化是種業鏈條悄然變化的縮影。
兩個多月前,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此后召開的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做出相關部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深入實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近日表示,未來對口糧的品質需求將持續提高、對飼料糧的數量需求將持續增加,面對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保障糧食和食物安全,必須從良種方面挖掘潛力。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對糧食市場帶來影響再次印證了這句話。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避免關鍵領域“一劍封喉”,必須加快種業自立自強。
。水稻、小麥單產在世界上處于比較好的位置,但大豆畝產只有約130公斤、玉米約420公斤,相當于國際先進水平的三分之二。而在養殖業,生豬、奶牛、白羽肉雞等種源不同程度依賴國外。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與發達國家有差距,一些品種、領域和環節,如果出現*端斷供情況,雖然不會“一卡就死”,但確實會影響農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
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p>
大豆曾是中國主要的出口農產品之一。但據國家統計局和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大豆產量1960萬噸、同期進口大豆10033萬噸。
。同時,玉米進口也在增加。2020年,我國進口玉米1130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35.7%。
專家分析說,除了耕地、水等條件有限外,我國長期以來在水稻、小麥等口糧方面的科研和人力投入多,大豆和玉米方面投入資源相對有限,生物育種等技術應用不充分。玉米起源于南美,我國玉米種質資源并不豐富,缺乏好的育種材料進行重組,需要在資源收集、科研力量、技術應用等方面下功夫。
對于短板問題,科研一線正在抓緊“破卡”。
雖然正值冬閑時節,吉林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依然很忙。去年他們選育的大豆雜交品種“吉育611”制種產量達到每畝113.87公斤??蒲腥藛T正抓緊整理數據,挑選分裝種子以備接續試驗。吉林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員張春寶說,我國已選育大豆雜交品種20多個,部分品種平均增產幅度接近15%。
采訪中,有關專家和企業負責人表示,
:
——
。我國保存的農作物種質資源總量突破
,但目前
,在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方面,有待進一步努力。
——
。科研人員缺少產業化推廣的精力和能力,而種子企業普遍小而散,科研水平不高?!拔覀兂珜б云髽I為主導的創新體制,但目前資源、人才、資金等是向科研單位傾斜的?!焙戏守S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登安說。
——
如果這個工作沒有到位,科研人員有后顧之憂,不愿與企業合作;而企業也不愿投入,擔心遭遇侵權假冒。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我國尚未形成種質資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種研發、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組織體系。
不久前,在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和雜糧等作物的老中青三代育種人員參加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考核評估會,報告各自帶領的創新團隊在種質資源、基因與分子設計、遺傳育種、栽培與耕作等方面的*新進展,并接受多名院士及專家的提問,現場答辯“火藥味”濃郁。
“玉米種業能否‘蓄勢待發’,大豆種業在新的產業政策下能否‘一觸即發’,都是要亮出成績單的。”
表示,要用科研大比武的方式鼓勵圍繞產業重大需求進行創新,鼓勵揭榜掛帥,集中攻克“卡脖子”技術。
如何打贏翻身仗?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
在中國農科院新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現場,相關工作正抓緊推進。新的資源庫今年建成后可保存
,
,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也將有顯著提升。
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繼續推進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重點攻克并建設高通量、規?;硇图盎蛐丸b定平臺,發掘攜帶優異基因資源種質材料,定向改良創制高產、優質、抗逆、養分高效利用的新種質。
農業農村部已確定,把種業作為“十四五”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來抓,保持水稻、小麥等品種的競爭優勢,縮小玉米、大豆、生豬、奶牛等品種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加強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我們期待相關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能夠加快啟動實施,以產學研用相融合的創新機制推動產業化。”萬建民說,國家支持種業的政策已經明確,“需要科研人員多一些創新精神和責任感,企業家多一些雄心壯志,共同打贏種業翻身仗?!?/p>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