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0-27 來源:互聯網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3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監察法草案的說明、國務院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按照國務院關于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改革后,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
本次機構改革為什么要這么改?有什么看點?
一、“合并同類項” 力圖解決“政出多門”
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一大特點是用“合并同類項”辦法解決問題,以前散落在各個部委的職責被整合在一起。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實現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成為此次改革的一大基本邏輯。
例如,針對當前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規劃重疊等問題,方案提出組建自然資源部,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此外,還擬整合長期分散在環保部等多個機構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組建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加強環境污染治理。
在審計方面,國家發改委的重大項目稽查、財政部對中央預算執行的監督以及國資委對國企領導的審計都將劃入審計署。
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在《人民日報》刊發的文章,本輪改革要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通過大幅調整重組,力圖從根本上解決政府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公共管理“九龍治水”、“政出多門”等問題。
二、注重職能轉變 推動高質量發展
除了“合并同類項”之外,本次改革還有一個特點是注重職能轉變。比如,國家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藥監總局等機構的職責此次被整合進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面上看,此舉解決了市場主體面臨多頭多層重復執法的問題;從深層次講,這一機構的設立,是對政府機構職能轉變的深化。
相較于曾經依靠行政審批“過濾”不合格企業的老辦法,在商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后,中國市場監管已經呈現出通過提供信息公示、反壟斷等服務,來護航公平競爭、優化營商環境的新風格。
我國要實現新舊動能轉化,真正強大起來,關鍵在于能否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此次機構改革也優化了創新引擎。一方面,重組科學技術部,加強、優化、轉變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務職能;另一方面,重組國家知識產權局,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讓“**動力”更有勁頭,真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以人民為中心 緊扣民生所需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而此次機構改革的一大亮點和著力點,就是緊扣民生所需,逐一破解難題。
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新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醫療、醫保、醫藥的聯動,不僅能夠更好保障“病有所醫”,也更符合改革的需求,比如通過醫保和藥品生產商進行價格談判來控制藥費的機制就能更為順暢的運行。
為保障軍人合法權益,方案擬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通過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的建設,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
考慮到災害多發頻發的國情,方案整合抗震救災、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消防管理等多方面職責,組建應急管理部,以更好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國家應急能力體系的建立,有助于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四、國家綜合國力提升 改革適應新情況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提升,來華工作生活的外國人和中國參與國際合作的事務都在不斷增加。為推動落實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此次方案針對上述兩方面事項組建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其中,移民管理局將負責協調擬訂移民政策并組織實施,牽頭協調“三非”外國人治理和非法移民遣返等;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將推進援外方式改革,并編制具體對外援助計劃等。
另外,整合銀監會與保監會,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目的是為了適應金融行業新業態層出不窮,金融風險跨行業、跨市場傳染性明顯增大的新情況;組建農業農村部,統籌研究和組織實施“三農”工作戰略也是為了農村振興的需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只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整體規劃的一部分。
汪玉凱表示,本次機構改革不局限在國務院或者行政層面的機構改革和職能優化,而是涉及黨、政府、軍隊、事業單位、群團、社會組織等全方位的機構改革。這種系統性優化,將遵循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改革策略,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制度保障。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