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野生 刀魚“禁捕令”的頒布,一些偏愛“這一口”的老饕未來再想一飽口福,**的選擇只剩下了人工 養殖刀魚。
?
刀魚養殖難度何在?人工刀魚與野生刀魚口感上有沒有差別?人工養殖刀魚是否具有大規模量產的可能性?帶著這些疑問,日前筆者走進位于上海市奉賢區海邊的這一全上海*大的人工刀魚研究養殖基地。
?
刀魚苗種實現量產2018年培育出26.2萬尾
?
上海水產研究所苗種技術中心距海邊不足1公里,養殖區域靠近入海河流。筆者在養殖基地看到,300畝的魚塘被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有的格子里填滿了海水,有的用淡水養殖,大一點的刀魚在露天水塘里,還有一部分幼苗則養在室內水泥池里,池中放置著供氧和調節溫度的設施。
?
“這樣的環境是為了更好地模仿刀魚洄游生態狀態”,苗種技術中心主任施永海告訴筆者,上海水產研究所苗種技術中心成立于2008年,當時主要是為了填補海水魚類養殖種苗的供應空白,所以選擇了刀魚等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的科研攻關。
?
“從2008年開始研究刀魚,我就基本住在了海灣鎮”,施永海說,2011年,刀魚野生親本繁育苗種終于獲得成功。2013年首次實現刀魚苗種規模化生產,2018年上海水產研究所苗種技術中心成功培育出26.2萬尾苗種。“*新技術可以達到客戶想要多少苗種,我們就可以提供多少。”
?
對于苗種的使用,上海水產研究所苗種技術中心有著嚴格的計劃。據了解,每年大概有7萬~8萬的苗種增殖放流,這些苗種往往會被放流到長江口區域。同時,上海水產研究所苗種技術中心還承擔著刀魚養殖的推廣任務,每年約有五六萬條贈送給養殖戶,剩下的一部分供應研究所自行養殖研究。滿足了以上科研任務之外,如果還有多余的苗種,這部分養殖的刀魚也會向市場進行銷售。
?
施永海告訴筆者,“把部分養殖刀魚投入市場,也是希望消費者嘗到我們培育的江鮮。至于達到擴大規模量產的狀態,還需要實現餌料的科研突破。”
?
養殖刀魚成本高每年僅有三四千斤上市
?
在很多吃貨眼中,擁有數十萬大小刀魚的上海水產研究所苗種技術中心可謂“身價百萬”,然而施永海告訴筆者,從成本角度來說,尚未大規模量產的刀魚養殖其實是一個“虧本買賣”。
?
眾所周知,野生刀魚天性暴躁、嬌氣,離開水面見光就死,亂撞魚網鱗片掉落也會致死。筆者在現場看到,經過馴養的幾代刀魚已經變得溫柔了很多,盡管如此,工作人員還是小心翼翼地帶水操作。
?
“大家很難想象,養一條刀魚至少需要三年時間,投入成本需要800元~1000元。”施永海說,每年僅有幾千條人工養殖刀魚能進入市場,而且大多銷往一些中高檔飯店,一共下來大概有三四千斤。他給筆者粗略算了一筆賬,目前一條能夠上市的刀魚需要養殖到2兩以上,各種成本相加得800元~1000元,而市場上一斤人工養殖的刀魚售價在1000元~1200元,按每斤4條算,每條*多也只能賣到300元,投入與產出的差距可想而知。
?
不僅如此,刀魚的成本還體現在時間和場地的巨大投入上。“刀魚生長非常慢,從幼苗到能夠上市銷售至少需要2年~3年。而且刀魚只吃活魚、活蝦,一畝刀魚魚塘需要配備三畝的餌料塘,養殖成本高達一般魚類的8倍~9倍。”
?
“長江刀魚禁捕后,養殖刀魚價格應該會上漲。”在施永海看來,隨著“禁捕令”的落實,人工養殖刀魚的市場需求會更加旺盛,刀魚養殖行業未來前景樂觀。施永海透露,由于刀魚的上市季節性很強,集中在“清明”前后,目前市場方面的反饋還沒顯現。
?
人工養殖刀魚口感不差
?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水產辦副主任陳杰告訴筆者:“近年,在長江口劃定的野生資源保護區基本覆蓋了刀魚生存區域。相較于國家‘禁捕令’,上海已**全面退捕刀魚。”
?
“黃河、甌江(位于浙江省入海口也有刀魚,但長江刀魚口感相對更好一些。”消費者為何對江刀念念不忘,施永海歸結為“情結”。施永海說,從口感上講,人工養殖的刀魚與野生刀魚相差不大,“我們曾做過測評,參與測評的人士大多數認為,人工養殖的刀魚在風味保留方面幾乎超過了九成。”
?
“未來,我們研究的目標是如何進一步降低養殖成本,提高3兩以上‘大刀’的比例,讓消費者更容易地吃到刀魚。”施永海也建議,吃刀魚不必過于追求個頭大小,人工養殖的中刀價格相對實惠,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