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
打通科技入村到田“*后一公里”
?
“科技作為**生產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動力。當前面臨的問題,既有許多農業重大需求還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又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難以得到推廣應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表示。
?
他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科技對接產業需求創新性不足,科研工作“單打獨斗、各自為政”,不能形成成籠配套解決問題方案,知識產權保護和成果轉化獎勵機制還不夠完善;常規技術集成不夠,農機農藝存在脫節;科研機構和農業推廣體系銜接不夠緊密,技術轉化推廣機制不靈活,人員資金支持力量薄弱,直接導致了科技實驗的品種產量與農民實際生產產量差距較大。
?
據農業專家按照現有的創新成果測算,大豆理論產量為600公斤/畝,而我國目前生產水平平均畝產僅有120公斤左右;水稻理論產量為1100公斤/畝,我國目前平均畝產450公斤左右;玉米理論產量為2400公斤/畝,我國目前平均畝產410公斤左右。
?
陳萌山認為:“為加快縮小我國糧食生產水平和理論產量的差距,當務之急就是要進一步挖掘科技的支撐潛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農業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
在陳萌山看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創新工作機制,加大科技投入,下大力氣解決科技成果落地難的問題。
?
為此,他建議:一要轉變技術供給方式。主動轉變研發與應用的聯結方式,破除科技入村到戶到田的機制障礙,從“由研到產”單向供給轉向“產研互動”的雙向結合,圍繞需求強化技術供給,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業生產一線,切實了解生產所需,建立起符合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的技術供給機制。
?
二要完善考核評價的機制設計。對科研人員和科技成果的評價考核,既要重視技術研發的先進性,更要強調成果的轉化率,形成科研成果轉化推廣的內生動力。
?
三要鼓勵技術集成推廣市場化運作。采取拍賣、轉讓等市場化手段推動科研成果落地,加大科研人員分享比例,增強科研人員獲得感,形成技術研究與成果轉化的良性互促的格局。
?
四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要研究制定鼓勵各類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切實解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人員補充困難、推廣經費不足和推廣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完善激勵機制,把農技推廣業績與職稱評定、職務晉升掛鉤,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收入水平,充分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性。
?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
推進長三角地區現代農業一體化發展
?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具活力、開放程度*高、創新能力*強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推動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意義十分重大。
?
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而在現代農業領域內的協作是長三角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三角區域在農業領域有著良好的交流機制與合作渠道,長三角區域資源的差異性,也為開展農業協作奠定了基礎。“當前,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現代農業帶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
趙皖平指出,長三角地區現代農業一體化發展,需把握幾個著力點。
?
**是依托區域資源優勢,科學規劃長三角現代農業中長期發展任務。包括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業產品結構;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
其次,要統一農業標準,提升長三角區域綠色農業的發展水平。農業標準是綠色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技術基礎。要開展長三角區域農業標準研究和自主創新,制定統一的基地建設、生產技術、產品質量、標識、生產加工等方面的標準或技術規程,將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轉化到農業標準中,為全面推進長三角地區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技術基礎。
?
此外,還應跨地域產銷“嵌入”, 促進長三角農業產銷區域融合。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為區域農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機遇。區域內跨地域的農產品“嵌入”式產銷對接機制,將使原來的“地域農產品”變成“區域農產品”,而區域大市場的消費“檢驗”,將反過來調整區域農產品的結構和開發方向。長三角的農商部門要進一步合作,優化產銷對接方式,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產銷“ 嵌入”式平臺。
?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構建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創新是**發展的**生產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比如,利用已有的長三角農業科技聯動合作機制,以“蘇浙滬皖農科院科技興農聯合服務團”為基礎,聯手打造虛擬的“長三角農科院”,構建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搶占農業科技創新戰略 “制高點”。
?
發展現代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財政投入。趙皖平表示,應多措并舉,充分發揮政策的支持和導向作用,全力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經營綜合效益,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
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學林:
發揮科技**作用,支撐農業走出去
?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以下簡稱輻射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科技輻射中心是輻射中心建設的四個重要內容之一,而農業科技合作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就目前來看,應從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充分發揮科技的先導和**作用,先行先試,支撐農業走出去。”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學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
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對外合作為例,在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聯合研究方面,建立了以GMS區域農業科技協作組、南亞區域農業科技協作組和38家企業組成的農業走出去科技創新聯盟,為推進中心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構建了合作機制和平臺。
?
在李學林看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農業科技在周邊國家的重要作用及先行先試重要意義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各國發展階段不一致,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差異;科技對這些國家現代農業建設及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的**與支撐作用發揮不充分等。
?
對此,李學林建議,應當支持做好基礎工作,系統強化周邊國家或重要國別的研究,增強對農業資源、農業生產、農業政策、科技水平、農業貿易及技術標準的深入研究,把基本情況搞清楚,增強科技合作的針對性。
?
云南及南亞東南亞都是生物資源異常豐富的地區,但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李學林表示,云南應當攜手建設世界作物園和種質資源庫,發揮和利用云南與這些國家區位的獨特優勢,引進、保存、研究許多我國沒有而已經被人類馴化、半栽培或栽培利用的所有農作物或野生近源種,為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因保障,讓農業科技更能在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建設命運共同體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
此外,李學林指出 ,還應加強輻射中心建設力度。對已有的機制和平臺,建議每年從國家層面以合作項目形式安排穩定的經費支持;支持建設南亞東南亞國際合作研究重點實驗室、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及培訓中心;長期穩定支持外國科學家培養和合作研究計劃;加大資源交換、成果轉移轉化,支持國際特派員計劃;圍繞生態安全、生物資源創新與保護、重要作物和畜禽疫病防控、重點產業技術等共性技術需求,鼓勵到周邊國家開展中長期合作研究,支持每年定期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培訓等工作;探索開放共享合作機制,為建設周邊科技合作中心建設積累經驗、提供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總農藝師趙治海:
農業科技扶貧不是單打獨斗
?
“我國扶貧工作主要是農村扶貧,因此農業科技扶貧與農村*近,這是一類為農業農民服務的科技工作。”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總農藝師趙治海表示。
?
在一線實踐中,趙治海發現,精準扶貧**要分析貧困地區背景條件、扶貧對象知識水平等。“現在年輕人幾乎都進城打工了,剩余勞動人口是老人和孩子,受教育水平低,在接受農業新科技方面,我們的扶貧工作還是很艱巨的。他們的勞動強度承受能力也差,加上中國農產品客觀上生產投入多、產出少,在目前情況下,是不是得自己搞產業?這確實難度很大。”他還發現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同一地區有些農村家庭困難程度相差不大,但有的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有的不是,很多優惠待遇就不能享受,這樣造成一種新的不平衡。
?
“要想走出貧困,個人的力量有限,應該充分利用集體力量。扶貧方式應該采用聯合的方式,而不是讓每戶農民去單打獨斗。”趙治海說。
?
同樣,只靠農業科技扶貧,恐怕不能真正起到扶貧的效果。先進的科學技術必須和一些其他扶貧措施互相結合、互相作用,才能達到相應的成效。
?
在他看來,農業科技扶貧應該選擇一些穩定的品種或技術,價格波動較大的則不宜作為扶貧項目。這是因為扶貧是要讓農民增加收入,不能讓本已貧困的他們承受市場價格跌落的風險和影響。
?
農業科技扶貧也涉及到品牌問題。“因為缺乏品牌,一些天然無公害的農產品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能賣出好價格。所以樹立品牌意識,做好品牌標準和保護,也是我們要做的一個工作。”他說道。
?
多年來,趙治海研究的“張雜谷”以高產優質、抗旱節水著稱,在全國共推廣2000多萬畝。然而,作為“張雜谷”的發源地,此前河北省張家口市許多貧困農民還未從中受益。2015年,科技部實施“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選派科技人員服務邊遠貧困地區,趙治海立即申請參加這項計劃。
?
2018年,“張雜谷”在扶貧上初見成效。張家口市科企合作企業巡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有資金在多個縣區的村落進行托底回收,帶動農戶種植“張雜谷”5000多畝。種植農戶收益穩定在每畝1600~2300元,比種其他農作物省水、省工,且增收上千元。
?
不僅種植者受益,趙治海還想辦法讓青山綠水間出產的小米惠及消費者。“新小米好吃,就如同秋天的滋味。從加工車間走到餐桌上,‘張雜谷’不超過一星期就讓人們品嘗到*鮮的味道。”他說。
?
全國政協委員、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
構建現代設施養羊業發展模式
?
綿羊和山羊在十分脆弱的天然草地放牧啃食和踩踏,如果長期如此且數量過大,可對天然草地生態環境造成放牧壓力。但是,綿羊和山羊又是西藏農牧民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計來源,不依靠天然草地放牧飼養,禁牧了,農牧民生計怎么辦?
?
“綿羊山羊舍飼化、現代設施養殖的技術可行,且可有效減輕天然草地放牧壓力,促進天然草地植被生態保護,推動高原特色養羊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委員、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
近年來,隨著國家實施草原生態補償獎勵政策,西藏自治區牲畜數量減少了近700萬只,天然草地植被得到有效恢復。目前,區綿羊和山羊數量近1100萬只,主要依靠天然草地放牧飼養。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青稞科研的研究員,尼瑪扎西十分關注如何在生態與發展之間尋找到平衡點,他在日喀則市調查時找到了答案。
?
西藏農科院的科技人員通過開展“薩福克”肉毛兼用綿羊、崗巴羊設施化養殖以及白絨山羊半舍飼養殖,采用純種繁育、設施養殖、營養調控、疫病防控等綜合技術配套集成,積*發展現代設施養羊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技術上可行、經濟效益顯著。同時,能有效緩解天然草地放牧壓力,促進天然草地植被快速修復,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
?
因此,在這次全國兩會上,尼瑪扎西建議,應當從建設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高度,切實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要求,國家設立專項,支持西藏建立現代設施化、標準化、集約化養羊業,構建設施先進、產出高效、污染可控、綠色養殖、技術支撐的現代設施養羊業發展模式,推動養羊業轉型增效,促進草地生態保護、農牧民增收,構建青山綠水的高原草地生態環境和現代養羊業產業體系的雙贏格局。
?
比如,選擇日喀則市崗巴縣及相鄰海拔較低區域的崗巴羊產區為試點示范區,將政府引導與農牧民意愿有機結合,建設崗巴羊集中設施化養殖基地。
?
此外,尼瑪扎西希望,農業農村部組織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和國家絨毛用羊產業技術體系的崗位專家進行規劃設計、建設指導和實施技術服務,確保在技術支撐上有保障、技術到位。
?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獸藥飼料監察所副所長張莉:
加快推進中獸藥產業發展
?
去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獸藥飼料監察所副所長張莉提出了“振興中獸藥發展,保障綠色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的建議,得到社會廣泛關注。一年來,雖然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效,但是,她在走訪和調研中發現,整體推進速度還是比較緩慢,仍然存在很多制約產業發展的難題。
?
**,中獸藥產業缺少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和布局。我國目前共有1800多家獸藥企業,其中80%以上廠家都生產中獸藥產品,但多數企業中獸藥產品產值占總產值比不足20%,總體規模較小,同時存在產品層次不高、同質化現象嚴重、研發投入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
?
其次,中獸藥或中藥在本質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其質量標準評價始終是獸藥應用與研究中的難點和重點。歷經數千年的承載與積淀,中獸藥有著強大的理論體系。當下,如何有效地評價中獸藥質量及其療效,是制約中獸藥發展的瓶頸。
?
不僅如此,當前中獸醫藥人才也難以滿足迅猛發展的需要。而且中獸藥稅收未能享受國家優惠,嚴重影響著獸藥生產,尤其是中獸藥生產者的積*性。
?
針對這些問題,張莉建議,**,應盡快出臺中獸藥產業發展綱要。中獸藥發展任重道遠,不能短期見效,更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制定中獸藥發展十年至十五年的長期規劃和階段性目標,進一步明確各個部門在其中的責任,配套相應的政策措施,使中獸藥進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
?
第二,要探索建立中藥提取物備案制度。探索中藥提取物備案制度,減少重復建設,避免同質化競爭。進一步使中獸藥生產達到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水平,提升產品質量和企業核心競爭力。
?
第三,應加強中獸醫藥研究及標準化建設。加強機構建設,建立健全中獸醫藥管理機構及研究推廣機構。加強人才培養,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育優勢,系統培養基礎性專業人才。建立健全標準體系,探索建立適合中獸醫藥標準的評價評審體系,推動中獸醫藥標準化建設和臨床診療技術規范。
?
第四,將中獸藥以至于獸藥定性為農用生產資料,執行免征增值稅或低稅率稅收政策。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將更多的資金用于產品研發,不斷提高中獸藥發展的質量。同時鼓勵和支持中獸藥生產企業攜手養殖戶共同發展、互利共贏,幫助農民真正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