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針對網絡外賣,有人大代表發聲了:建議加快完善 統一權威的網絡訂餐的 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嚴格禁止 家庭私廚以及沒有實體店的從事網絡外賣。
?
據2月28日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顯示,2018年我國在線外賣用戶規模約3.6億人,在線外賣收入約4712億元,占全國餐飲業收入的比重從2015年的1.4%提高到2018年的10.6%。但在這個“10.6%”中,人大代表建議中提到的現象,如無證經營、衛生狀況差等問題的確存在。尤其是通過微信朋友圈外銷食物的,問題更為突出,其中絕大多數都未辦理任何相關證件,更別說擁有實體店。
?
美團、餓了么、百度,如今誰手機里沒兩個點外賣的APP?誰又不在貪圖方便的同時擔憂著舌尖上的安全?所以代表的建議確實擊中了民生痛點。
?
但這并非一個新話題。早在2014年全國兩會,就有代表提出相同建議。不同的是,上一次建議提出后“水花”不大,而這一次卻很快被送上熱搜。其背景,就是在線外賣平臺及用戶的激增。而且,去年1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已經包含“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的內容。之所以一年以后仍然有代表提出這個建議,可見這一“管理辦法”的實際推行并不理想。
?
為何會推行不理想?從網友圍繞“實體店”的爭議可以一窺門徑。往常,有關食品安全的議題總是一呼百應,但這次人們對于代表關于“實體店”的建議卻反應不一。這也不難理解。雖然實體店的好處明眼可見,比如食材的溯源,加工環境和過程的可監督,等等,但畢竟這大幅提高了創業的門檻。《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就提到,外賣共享經濟的發展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新動能,也成為就業增長,尤其是新型的、彈性就業的一個重要源泉。
?
任何新事物的產生,總是伴隨著新問題的到來,互聯網更是加劇其復雜性。這是我們這個轉型社會面臨的非常復雜的現實問題,也是城市治理的新課題。個人信息保護如此,大數據安全也是如此,都是雙刃劍。如何既呵護人們舌尖上的安全,又保護人們自主創業的熱情?人們希望在“一刀切”之外,有更合情合理又合規的辦法。
?
有網友建議,對網絡外賣商家進行透明監管,比如對網絡訂餐平臺進行遠程監控、直播等。用互聯網的方式解決互聯網的問題,這未嘗不是一種思路。
?
文 / 文今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