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近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兩會上表示,今年要對 玉米和 大豆的生產者給予生產者補貼。玉米種植補貼的繼續執行,釋放了一個什么樣的信號呢?2019年的玉米總產量和質量會不會提升呢?
?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認為,*近幾年,到了玉米下種的時候,估計有些農民朋友心里難免有一絲不安,不知道今年種玉米的效益怎么樣。這種情況其實很容易理解。前幾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之后,玉米價格走勢變化比較多,而補貼是不是還會調整,這也會讓人有點擔心。
?
*近,大家應該對這些問題少了一份擔心,而且很多信息也都在提醒農民對玉米的前景走勢有充分的信心。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韓明確表示,今年還要對玉米和大豆的生產者給予生產者補貼。
?
管理部門的表態其實已經體現在今年的一號文件當中。今年的一號文件已經提出,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穩定玉米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安全。而且還提到,要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
?
這樣的政策指引也已經落實在具體的地方政策當中。來自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的消息顯示,今年黑龍江將繼續實行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在上年基礎上適當提高玉米生產者補貼標準。
?
其實,在規劃農業生產的時候,還要關注多方便的消息。比方說,同樣是關于今年的補貼,黑龍江還規定,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保持在每畝300元左右,且高出玉米生產者補貼200元以上。
?
實際上,把這兩方面的信息結合起來,我們應該可以看到,玉米種植補貼的繼續執行,將穩固優勢產區玉米種植面積,引導非優勢地區“糧改豆”,預計東北地區玉米總產量維持基本穩定,新糧質量繼續提升。
?
更改種植的農產品種類確實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情,不過,這種調整肯定是值得的。從政策層面來看,一號文件提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而從市場層面來看,咱們也可以看到,中國的大豆消費量巨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從國外進口。這樣,對外依存度偏高,而且不利于國內大豆產業的健康發展。兩方面因素來看,在玉米種植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引導部分產能轉向大豆生產,也是非常重要的。
?
如果把目光放寬一點可以發現,其實各行各業都一樣,需要尋找比較優勢。如果各種條件適合種玉米,那就種玉米。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品種和生產流程等環節的優化,這是轉型升級;而如果更適合種大豆,就沒有必要光記著玉米。轉頭生產大豆,也可能效益更好,這樣,也是轉型升級。
?
管理部門負責人在全國兩會上的表態其實是給農民朋友吃了一顆定心丸,優化種植結構的腳步不能停,有變化,其實就有了提升和前進的契機。一味擔心是沒必要的,理解新形勢,尋找新機會,才是更好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