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翻譯學院發布一份“ 禁酒令”,對該校 大學生校內外飲酒做出了具體規定,引發熱議。
?
無獨有偶,廈門某高校,也要在下學期起,醞釀在校園范圍內試行“禁酒令”,并計劃以處罰條例,作為約束紀律的前提。“作為高校,本身當然要負起引導學生積*生活的社會責任。”該校老師介紹,該校將嚴格執行校內禁酒,但校外禁酒尚無法進行監督考核。
?
大學生應不應該禁酒?針對廈門高校將推出“禁酒令”的舉措,導報記者近日走訪幾所高校,學生們對此持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應多聽聽學生的意見,也有的認為不妨給學校一點空間,“不看廣告看療效”。師弟喝醉進醫院嚇壞了幾個師兄
?
廈門某大學大四學生姚敏(化名,一年前曾因喝醉不省人事,差點出事。每次想起此事,姚敏仍心有余悸。
?
那是姚敏大三下學期期末時,為了慶祝學長考研成功,他和幾位師兄弟一起吃火鍋。“沒想到幾杯白酒、啤酒混酒下去后,人隨即失去意識,醒來的時候正在醫院里。”當天他都不記得自己吐了多少次,離開醫院將近凌晨4點,幾個師兄嚇得臉色煞白,直接在校外的賓館給他開了房間。
?
據姚敏的師弟描述,當天姚敏到賓館前,人站不穩直接跪在地上,后來幾個人把他拖到房間里,他又吐上了。大家嚇壞了,立馬去藥店買藥,但藥店關門了,因為害怕嘔吐物堵住呼吸道,大家只能讓他坐著,吐在身上。
?
姚敏之前也喝過幾次酒,但去醫院還是**次。經歷這樣的事,姚敏認為,學校可以管一管學生喝酒這件事,“以紀律的名義,可以讓很多學生有所顧慮。如果沒有約束,很容易因‘嘗鮮’犯錯”。乖乖女酒醉后又唱又跳太“奔放”
?
“我平時從不喝酒,但那次還是喝醉了。”陳珞瑜(化名是集美某高校一名學生,因為外形條件出眾,經常參加校外的活動。
?
有一次珞瑜和朋友聚會,經不住勸說,喝了幾杯紅酒。“不知不覺喝多了。”喝醉后她在海邊又唱歌又跳舞,十分“奔放”。
?
這一幕,被朋友拍下照片并發到朋友圈。“第二天酒醒后,看見視頻在微信群里瘋傳,我真想找個地洞鉆進去。”珞瑜表示,她平時都以乖乖女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
?
珞瑜有些后怕,醉后“載歌載舞”還不算大事,如果被別有用心的人侵犯,那就是一生的噩夢了。“大多數同學都是上大學后才學會喝酒的。中國人酒桌文化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應,這個東西家庭教育給不了答案。我認為老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尤其是女生喝酒這件事,應有專門的告誡。”宿管員說學生醉酒鬧事時有發生
?
進入大學的學生大多已成年。有網友表示,社會中的“酒桌文化”正在影響大學生,“放假回來要喝,學生會聚餐要喝,有的學生甚至喝到‘不醉不罷休’”。
?
廈門某高校宿管員林老師介紹:“節假日、開學、畢業這三大季,是校園出現醉漢的高發期。以兩個月前的‘十一’黃金周為例,許多男生深夜都是踉踉蹌蹌地進宿舍樓,邊走邊傻笑。”
?
林老師工作多年,處理過不少醉酒學生。有的學生喝醉酒在校園里大吵大鬧,到處躺,摔東西,臟物吐了滿地,甚至還有男生酒后表白失敗備受打擊,破壞校園公共設施。
?
不少大一大二學生表示,他們很少在校內喝酒,偶爾會在校外聚餐時喝些啤酒。而一些大三大四學生表示,臨近實習和畢業,大多數同學會偷偷在宿舍“對酒當歌”,也有一些同學在校外喝多了會在賓館開房。
?
集美某大學的小盧表示,上大學之前,他根本不會喝酒,上大學后,他經常和同學到餐館吃飯,慢慢地學會喝酒。“很多情況下都‘身不由己’,學長學姐經常在校外小聚,我作為一個男生不會喝酒也說不過去。”
?
說法學生飲酒出事學校是否擔責?
?
廈門某高校法學院蔡老師建議,大學新生入學之后,應盡早開始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幫助新生盡早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奮斗目標,減少飲酒酗酒情況發生。
?
福建涇渭明律師事務所鄭律師表示,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即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已經能夠完全分辨自己的行為,據此判斷出將可能出現的后果,并能夠對該后果承擔責任。作為成年人,已經清楚飲酒之后將帶來的后果。所以大學生飲酒后,發生生病或死亡的情形,學校是否應當承擔責任,關鍵是看學校是否已經盡到教育監管的職責。
?
鄭律師認為,如果學校已經盡到教育監管的責任,不能再苛求學校承擔學生飲酒病亡的責任,即使承擔相應的責任,也是道義上的責任。如果學校未盡到教育監管的責任,則應當承擔一定的教育監管過失責任。“關鍵要看學校在管理過程中是否存在明顯的過錯。如果學校未履行或未適當履行法定教育、管理義務,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
觀點
有人支持“禁酒令”有人說是“一刀切”
?
有同學表示,學校不讓喝酒是為學生考慮,他們很理解也很支持,“太多人因喝酒出事了”。
?
但也有學生表示,大學生都是成年人,“禁酒令”有點“一刀切”。“如果學生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的管理似乎嚴格了些。”
?
有人認為,大學生飲酒不能一禁了之。大學是引導人、教育人、培養人的地方,“禁酒令”說易行難,要重視禁酒效果,也要看大學學風、校風及其大學精神對學生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因此如何制定、如何實施“禁酒令”才是重點。
?
來自廈門某大學的季筠(化名說,她一開始喝酒是當做“成人禮”來心理暗示,并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現在她很后悔當初學喝酒,因為過高的人情消費讓她感到壓力,“現在*怕的是誰又叫我去聚餐”。
?
季筠的同班同學黃殷(化名則表示,考試完的當天,她經常和幾位要好的女同學在宿舍里喝紅酒。 “如果學校‘禁酒’,大學會少了和朋友‘把酒言歡’的回憶。”黃殷表示,如果上大學時,老師嚴管學生喝酒,一出社會學生可能會因管不住自己而酗酒。她認為,老師應該加強引導學生對“酒文化”的看法,增進學生對于酒的認知。大學生雖然處于求學階段,但也需要社會交際,需要和同學們交往,特別是生日、節假日、入學、升學、畢業等原因的聚會,根據身體承受能力小酌兩杯也不算離經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