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在由 國務院食安辦、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 監管總局指導,新華網主辦的“2018年 中國 食品發展大會”上,《2018年食品輿情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 食品安全依然是食品行業輿論場中的 熱點話題,自媒體平臺成為食品輿情的重要來源。17種巨毒食品名單、 食物相克、吃 小龍蝦得“哈夫病”等成為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謠言。
?
《報告》顯示,2018年食品熱點事件中,*受網民關注的輿情類型為食品安全類,占32.2%,其次是食品謠言類,占17.6%。
?
具體而言,虹鱒魚列入三文魚引熱議、“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對人體有害”系謠言、海天醬油虛標營養成分被點名、雙匯火腿檢出非洲豬瘟、南北兩家稻香村品牌爭奪戰、山西平遙陳醋造假、網紅“小白奶”被指忽悠消費者、海關總署通報多款不合格網紅食品等成為2018年度食品輿情熱點事件。
?
《報告》還顯示,央視曝光17種巨毒食品名單、少年吃15袋辣條中毒昏迷、食物相克說、星巴克咖啡致癌、吃小龍蝦得“哈夫病”、味精加熱后有毒、水泡饅頭發現添加衛生紙、食鹽添加亞鐵氰化鉀有劇毒、酸奶含糖比可樂高、堿性食品更安全,酸堿體質說流行等成為2018年傳播熱度較廣的十大食品安全謠言。
?
《報告》指出,食品安全領域已成為自媒體傳謠言“重災區”,謠言內容跨學科、多領域,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食品安全謠言多以憑空捏造所謂真相,頻繁使用“有毒”、“致癌”等刺激性語言,舊聞翻炒,以打趣調侃方式改變事實描述等方式呈現,引起了公眾的不安,加大了社會治理成本,使一些企業和個人蒙受損失。
?
2018年,“臟臟茶”、“流心蛋糕”、“無添加曲奇餅干”等“網紅食品”不斷增多,相關食品安全問題也屢被曝光,《報告》指出,“網紅食品”既帶來紅利,也帶來高危信號。“網紅食品”利用朋友圈熟人關系、口碑傳播的社交特性,刷出了存在感;同時,打著情懷、文藝、小清醒等招牌,迎合了消費者追求新奇、跟風從眾的心理,導致大多數消費者選擇“網紅食品”時,忽視生產廠家、商家的合法資質,一旦商家出現問題,便會成為點燃輿情熱點的導火索。互聯網食品經營、網絡訂餐等新業態成為食品安全輿情事件高發陣地,倒逼監管部門轉變監管理念,加強監管力度。
?
茅臺、五糧液、伊利、康師傅等15家公司獲評金箸獎2018中國食品標桿企業。
?
此外,大會還揭曉了金箸獎2018中國食品標桿企業、領軍人物、七星獎等獎項。茅臺、五糧液、伊利、康師傅等15家公司獲評標桿企業。五糧液集團董事長李曙光,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等獲評領軍人物。
?
會上,在相關權威部門指導下,新華網正式啟動“尋找中國味道”行動計劃,并宣布將進行“十大國味品牌”網絡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