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長, 蝦在稻下游”,9月26日,記者在湖北省潛江市舉行的 水稻綠色增產增效協同創新聯盟暨蝦稻共作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現場會上看到,這里的稻田養蝦產業將傳統水稻種植與經濟水產養殖相結合,以養促種,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共贏”。
?
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在考察了龍灣鎮2244畝核心基地和漁洋鎮1萬畝基地后感到,實踐優質稻米綠色生產有了信心,協同創新、節本增效、種養結合、糧漁共贏有了希望。這項工作也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水稻綠色增產增效協同創新聯盟(以下簡稱水稻協同創新聯盟今年的重點任務。
?
據悉,我國蝦稻綜合種養目前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長江中下游流域。根據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今年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蝦稻共生種養結合的面積大約有630 萬畝。另據權威統計,全國適合蝦稻綜合種養面積占現有稻田 15% 左右,大約為 6800 萬畝 ,發展潛力巨大。
?
蝦稻共作升級版
?
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游艾青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龍灣鎮和漁洋鎮同為湖北省潛江市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區,是蝦稻共作科技創新研發基地,也是湖北省第二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稻田綜合種養的試驗示范基地。
?
基地依托“潛江龍蝦”的品牌和潛江市生態資源優勢,與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合作,針對當前適合蝦稻共作模式優質高效水稻品種缺乏、綠色栽培技術不完善、蝦稻共作模式中肥料過量施用等問題開展蝦稻共作的技術研究與示范。
?
經過三年多的科技研究與示范推廣,他們篩選出適合蝦稻共作模式的專用優質稻品種鄂香2號、華潤2號等6個品種,并開展相應品種的配套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蝦稻共作綠色種養殖技術體系,將為大面積生產應用提供技術指導。
?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種更進一步提升蝦稻共作經濟效益的模式,也就是蝦稻模式的升級版——“四水農業”模式。
?
現在通行的“蝦稻共作”模式即種一季中稻,全程養兩季蝦。將農田徹底進行改造,稻田小溝由原來1米寬、0.8米深改挖成4米寬、1.5米深的大溝,每年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蝦苗,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蝦,第二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獲成蝦,同時補投幼蝦,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月至9月收獲成蝦,如此循環輪替,每畝可多產100斤左右成蝦。
?
由于蝦稻共作是養殖兩季蝦,施用農藥會讓蝦在水里死亡。因此,這種模式減少了農藥使用量。
?
同時,水稻與小龍蝦是一種共棲共生關系,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提供餌料,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生物肥,兩者互依互補,使生態增殖、水土改善。
?
潛江楚稻蝦蝦稻共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輝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今,這一模式進化到“四水農業”,即在高標準農田種植水稻;水溝養殖小龍蝦等水產品,或種植茭白、水芹菜、芡實等水生蔬菜;田埂種植水果。
?
龍灣鎮瞄新村2015年以來探索發展復合種養模式:一水多用、一地多收,高效利用農田資源,實現立體綠色種養,畝均年收入7467元,約為“蝦稻共作”模式的1.5倍、純種稻收益的6倍。劉輝說,這種模式下出產的大米安全、生態、健康,口感、香味優于一般大米,供不應求。
?
游艾青介紹,這一模式在該示范點輻射帶動了農戶97戶,種植面積5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2018年,基地平均畝產500公斤優質稻、高規格商品蝦150公斤,畝產值10000元,畝純收入7000元。生產出的小龍蝦重量基本在八錢以上,品質好,健康生態,蝦販有口皆碑。
協同創新+高效推廣
?
湖北是農業大省,也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程式華說,水稻協同創新聯盟在被譽為“中國小龍蝦之鄉”的潛江開展了蝦稻共作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生產實踐,瞄準市場狠抓示范,做大做強“荊楚味道”,很有市場價值和現實意義。
?
水稻協同創新聯盟是集合各級政府、農業科研院所、推廣機構、龍頭企業等單位的優勢團隊,聚集大批種糧大戶,通過構建“集團軍式”大聯合大協作的高效協同攻關網絡。程式華告訴記者,聯盟著力破解水稻提質增效生產中機械化程度低、優質品種栽培技術不配套、肥藥利用率低、豐產與優質高效難以協同等難題,在推進水稻生產由增產轉向提質轉變,提升水稻生產供給體系質量的同時,探索水稻經濟混養技術模式,提高水稻種植綜合經濟效益,提高水稻生產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
?
例如,蝦稻共作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在潛江開展了部分優質水稻品種篩選試驗。從全國范圍內收集50組米質達國標3級米以上的優質稻品種,在龍灣鎮瞄新試驗示范基地試驗其在蝦稻共作模式下的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品質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通過田間生長發育性狀、產量、綜合抗性、米質分析及品鑒等綜合篩選,確定鄂香2號、華潤2號、福稻88等6個品種為適宜蝦稻共作田優質水稻專用品種。
?
科技創新是基礎,推廣卻是一項農業技術能否真正落地的關鍵。
?
記者在現場看到了多家來自市場**線的企業和來自生產**線的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
?
程式華介紹,聯盟已經初步建立了高效的示范推廣模式。聯盟發揮牽頭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已建立的全國水稻品種與技術推廣網絡這一優勢,加強聯盟中科研機構與種業企業聯系,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究開發模式,加快成果落地生根的力度與開花結果的速度。
?
“通過水稻科研機構這一特殊紐帶,通過訂單種植、協議收購的方式,將水稻種子企業、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大米加工企業有機鏈接,建立利益共同體,形成‘科研單位+地方政府+企業+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產、學、研、用相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發揮科研機構、地方政府、企業結合‘1+1+1>3’的優勢。” 程式華說。
?
如此,打通水稻研發、水稻生產、稻米收購、大米加工的水稻生產各環節,并引導企業向產后精加工延伸,實現水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跳出農業發展舊路子,借助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迅速將技術集成模式推廣應用,轉變大米產業發展方式,推動水稻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