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分析
?
D某向A區 食品藥品 監管局 投訴舉報,稱某超市涉嫌存在未建立產品進貨臺賬、未索要法定條件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等違法行為,請求A區 食藥監局予以查處并賠償投訴人損失、支付十倍賠償金并書面回復 處理結果。A區食藥監局在法定期限內向D某送達了《舉報辦理告知書》。D某不服該告知書,認為A區食藥監局涉嫌行政不作為,遂向B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申請行政復議。B市食藥監局作出了駁回行政復議申請的復議決定,D某不服,訴至法院,請求法院依法撤銷A區食藥監局的被訴告知書以及B市食藥監局的復議決定。
?
一審法院認為,D某認為A區食藥監局應當對其提出的要求“被投訴人賠償損失并支付十倍賠償金”的投訴請求進行調解的主張并無法律依據,其請求撤銷被訴告知書及被訴復議決定的主張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不予支持,判決駁回D某的訴訟請求。D某不服一審判決,以一審法院適用法律錯誤,認定事實不清等理由提起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并依法改判支持其一審訴訟請求。二審法院經審理,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D某不服二審判決,向省**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省**人民法院認為,D某主張的向A區食藥監局提出的要求依法處理其主張的“某超市賠償其損失并支付十倍賠償金”的投訴請求,實質上是要求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作出處理,在沒有法律特別授權或規定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并無作出上述處理的職權和義務,D某在民事爭議中的合法權益理應通過法定途徑尋求救濟。A區食藥監局作出本案被訴告知書,并無不當之處。作出的被訴復議決定,程序亦符合法律規定。故原審法院判決駁回D某的訴訟請求正確。決定不對該案提起再審。
?
無法定調解職能和義務
?
法律優先,職權法定,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依法行政的主旨在于將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控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因此,行政機關是否具有某項職權或法定義務,在于法律法規是否有明確的規定和授權。當事人是否可以提起“不作為之訴”,也基于行政機關對當事人申請履職的事項是否具有管轄的法定職權或法定義務。
?
《 食品安全法》**百四十八條有關損失賠償和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是對基于民事侵權行為的民事糾紛的賠償規定。上述案例中,D某要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依法處理其主張的“某超市賠償其損失并支付十倍賠償金”的投訴請求,實質上是要求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作出處理。針對民事糾紛的行政調解,必須有法律規范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與行政職權有關的民事糾紛,當事人申請或者同意行政機關調解的,行政機關應當進行調解。而從我國現行食品藥品監管法律規范看,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具有依法調查處理食品藥品舉報投訴的法定職責,但并無對食品藥品消費爭議進行調解的法定職能或義務。
?
對《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損失賠償和懲罰性賠償,應當按照法定途徑解決。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與經營者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三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非正式行政調解的注意事項
?
至于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是否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對《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損失賠償和懲罰性賠償進行調解,筆者認為是可以的。
?
調解是我國法律傳統中解決糾紛的一種重要方法,具有深刻的社會思想基礎和文化根源。合法適當的行政調解對于化解行政爭議以及相關的民事糾紛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實現行政管理目標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國發〔2010〕33號也明確提出要建立行政調解工作體制,“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機制,要把行政調解作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職責,建立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總責、政府法制機構牽頭、各職能部門為主體的行政調解工作體制,充分發揮行政機關在化解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中的作用”。
?
在食品藥品法律法規沒有對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調解職能和義務作出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對損失賠償、懲罰性賠償等民事糾紛的行政調解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
**,這種調解是一種非正式的行政調解,調解的結果不具有強制性。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不履行調解達成的協議,仍然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等其他途徑解決糾紛。
?
第二,這種調解或者不調解行為本身并不對雙方當事人設定新的權利義務,也不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具有可訴性。經調解雙方所達成的賠償協議屬雙方自愿達成,并非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
第三,當事人沒有提出調解申請的,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一般情況下不宜主動介入進行調解。依申請調解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當在當事人自愿的前提下保持中立,不得利用職權以壓制性、強迫性的方法促使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
?
第四,調解不能替代對違法主體(生產者或經營者生產經營不符合法定標準食品違法行為的行政法律責任追究。生產經營不符合法定標準食品的違法行為,不僅侵害特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侵害不特定對象即公眾的食品安全權益,必須依法追究其行政法律責任,涉嫌犯罪的還應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第五,從適用范圍看,損失賠償以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為前提;懲罰性賠償僅限于消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消費者要求賠償的情形。因此,并非所有食品藥品消費爭議舉報投訴都可以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
?
在實踐中,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在嚴格依法行政加強監管的同時,還應當按照“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的要求,做好普法宣傳工作。對《食品安全法》規定的賠償條款,要認真向當事人釋法明理,指導其正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