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寶清,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縣域1萬平方公里,素有“一個寶清縣,半個 北大荒”之說,被譽為“北國糧倉”。
?
8月底, 中國 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在這里揭牌,意味著這支水稻科研的國家隊將正式駐扎“北大荒”。
?
在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看來,建設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就是要“著力解決東北水稻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為不斷提升東北地區水稻核心競爭力,保障國家口糧**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
糧食生產布局新形勢
?
我國是世界上*大的稻米生產國和消費國,全國六成以上居民以大米為口糧,可以說,水稻是*為重要的口糧品種。
?
“湖廣熟,天下足”,長久以來,我國糧食生產主要集中于黃河以南地區。不過,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布局發生了顯著變化,東北地區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輸出地,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
原先以南方為主產區的水稻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逐漸在東北地區“攻城略地”。以黑龍江為例,該省2016年水稻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為4805萬畝和2255萬噸,分別是1980年的15.2倍和28.4倍,占全國水稻面積和總產的比重也分別達到了10.6%和10.9%。
?
不僅面積上“十分稻田有其一”,黑龍江稻米的商品率也高達70%左右,對保障糧食主銷區的糧食供應意義重大。特別是近年來粳米消費區域不斷拓展,粳米人年均消費量已從50斤增加至70斤以上,作為我國*大的粳稻種植區,黑龍江水稻發展得如何,關系重大。
?
“黑龍江水稻穩定發展,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以及促進粳稻科技與市場走出去意義重大。”唐華俊說。
?
東北水稻的科技問題
?
不過,中國水稻研究的科技資源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南方主產區,相比之下,東北地區的水稻科研力量還比較單薄。
?
“急需國家加大對科研設施的投入,加強基礎研究,解決科技力量與東北地區水稻產業發展不匹配的問題。”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說。
?
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李文華看來,黑龍江水稻種植面積大,品質總體較好,但“不平衡”。
?
以五常大米為代表的**積溫帶的稻米品質上佳,但面積十分有限;第二、第三、第四積溫帶水稻種植面積廣袤,比如寶清所處的第二、第三積溫帶,是黑龍江省水稻種植*為集中、面積*為廣大的地區,但這些地區稻米品質亟待進一步改進。
?
東北地區水稻發展另一大問題是趨緊的資源環境約束,“黑土地”正面臨黑土層變薄、地下水位下降等問題,今年寒地“井灌稻”被農業農村部“點名”要求壓減面積,無疑說明東北地區水稻的發展,還須解決不少生態問題。
?
此外,程式華認為,該地區水稻品種的稻瘟病抗性和低溫灌漿能力還有待提高,稻作技術發展也不平衡,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尚有許多關鍵共性技術亟待突破”。
?
“正因為有科研上的需求,我們才建立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搭建科技創新的平臺。”水稻所科研管理與國際合作處處長曹立勇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
他表示,中心將與黑龍江省內和東北地區科研院所、相關企業分工合作,從基礎研究方面突破,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提供科技支撐。
?
邊建設 邊科研 邊產出
?
此前,中國水稻研究所已經在黑龍江進行了稻作技術研發、土壤改良和品種選育等科研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
約10年前,該所**農藝師王一平就已在黑龍江開展新品種選育試驗。在他看來,北方水稻研究中心這一科研平臺的建立,對科研將有“*大支持”。
?
“*直接的幫助,就是有了固定的試驗田。”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中心的設立將免去科研人員四處租地的奔波與繁瑣,管理上也將更為規范。
?
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同意設立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研究中心。根據規劃,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占地417.49畝,將建設綜合實驗樓、輔助用房、科研示范田、新技術示范田等,與海南南繁中心一道,構成中國水稻研究所“一所”加“南北兩中心”格局。
?
程式華透露,中國水稻研究所將從6個學科領域組建8支創新團隊,把中心建設成北方水稻稻種資源創新、優異品種創新、生產技術創新、科技成果共享的平臺。
?
唐華俊指出,要秉承“邊建設、邊科研、邊產出”的工作思路,力爭5~10年時間,使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成為在全國水稻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方面有重大影響的科研平臺。
?
“不僅僅服務黑龍江以至東北水稻生產,還要輻射到華北、西北地區,”唐華俊對中心寄予厚望,“更要全面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總體部署,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稻科技、市場等方面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