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網訊 七月已然過去,小伙伴們是不是又被一批 食品謠言所困擾,食品伙伴網在此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套路過你的食品謠言,快來看看吧!
?
謠言:西瓜好吃靠打針?
?
傳言稱,西瓜中黃白色粗纖維部分就是西瓜被打針的痕跡。瓤紅味甜的西瓜被打了針?
?
辟謠:實驗證明,往西瓜中注射液體是很費勁的,用力太小,針頭都無法穿透西瓜皮,用力過猛,西瓜就裂開了。而且,這些注射液很難在西瓜內均勻擴散。西瓜及其內部瓜肉為一個整體,將外界物質送入其中并不容易,注射液體時會在西瓜表面留下明顯的針孔。而西瓜表面一旦有針孔,細菌就很容易進去,這樣的西瓜在高溫下*易腐爛,因此,商家基本上不會這樣做。無論是糖水還是色素,注射進西瓜后同樣很難保證均勻性。另外,那些黃白色的部分主要是一些纖維結構,有些是品種問題,有些則可能是因為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不適造成的,比如溫度過低。
?
謠言:牛奶飲料含肉毒桿菌會引發白血病?
?
“兒童牛奶飲料中含有肉毒桿菌會引發白血病,現正在緊急召回?”近期,一則呼吁抵制牛奶飲料的緊急通知在微信朋友圈流傳。
辟謠:據@云南網警巡查執法查證,此圖為p圖,早在2016年就已經出現。有關部門也表示根本沒有發布此類通知,圖中提到的“含肉毒桿菌”、“會引發白血病”毫無依據。
?
肉毒桿菌主要是能分泌出神經性的毒素,會導致肌肉松弛,但不可能引起白血病,飲料中也不可能有肉毒桿菌,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
謠言:菌類和茄子一起吃有毒,已死17人?
?
七月初,一則“菌類不能和茄子一起吃,醫大已經死17人”的消息在微信群里不脛而走。消息稱:*近醫院急診患者比較多,大多是菌子中毒。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醫院治不了,后果很嚴重!
?
辟謠:@宜昌網警巡查執法表示,此謠言是一則老謠言。經查證,青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2016年和2017年都進行過辟謠。
?
營養專家慕海容醫生表示茄子和菌類同吃會中毒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茄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新鮮的菌類營養豐富,兩種食物同食,沒有任何不好的反應,更不會產生毒素。
?
謠言:蛋黃彈性特好的“乒乓蛋”是假雞蛋?
?
“從距離地面一米高的地方,往地上扔煮熟的雞蛋,蛋黃沒有破碎,還能彈起三、四厘米高…”,一段“乒乓蛋”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民眾紛紛懷疑是假雞蛋。
?
辟謠:浙江大學專家用實驗進行辟謠,實驗人員將雞蛋置于常溫、冰箱冷藏區、冷凍區48小時,煮熟后發現冷凍蛋彈性好于其他。專家解釋雞蛋長時間冷藏,蛋白質凝膠化,導致蛋黃像乒乓球一樣有彈性。建議少量勤買,控制儲藏溫度,不要食用蛋黃彈性特別好的。
?
謠言:吃西瓜或甜瓜感染SK5病毒
?
西瓜和甜瓜是夏天人們解暑的標配,但*近不少人的微信群里都在傳多人因吃西瓜或者甜瓜感染病毒不幸死亡的消息。在這些消息里,病毒爆發的地點不同,感染死亡的人數不一,**一樣的就是這些人都感染了一種名為SK5的病毒,搶救醫生已被隔離,中央1臺電視新聞已播岀。
?
辟謠:在百度輸入“SK5病毒”搜索,發現該謠言屬于典型的“舊謠新傳”,與此相關的信息多達14萬余條。前兩年,四川自貢、廣東中山、遼寧沈陽等多個城市都曾出現過類似謠言,相關部門也多次辟謠。
?
對于這條“陳年老梗”,西安市中心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付建軍指出,SK5病毒壓根兒就不存在。盲目而不知真相的人轉發,導致有的人因為害怕傳染不敢到醫院來就診看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會恐慌,對醫院或多或少產生了一定影響,醫院也多次進行辟謠。如果西瓜或甜瓜長時間在炎熱的天氣下暴露或者有破口了,吃了以后可能會導致急性胃腸炎,和病毒沒關系。
?
謠言:夏日喝冰飲會導致腎虛?
?
“人把0℃的水喝進37℃的胃里,可小便卻是熱的。人體的溫度37℃,是誰把0℃的冰水轉化成37℃的尿液呢?是脾胃,脾胃喝了以后受不了,就從腎里面調精華(元氣轉成熱能來給它煮成37℃,長此以往就把腎調虛了。老喝冰水和飲料,一定腎虛,影響記憶力,還可能會晚年坐輪椅,骨頭壞死!”
?
辟謠: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體溫可以保持相對穩定,平均36.8±0.4℃,體溫日浮動在0.5℃上下。上海長海醫院腎臟內科醫生陳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用一個簡單的假設就能說明問題。以一個體重55千克體溫正常37℃的人喝一杯500毫升的0℃冰水為例,人的體溫變化可理解為一個裝有55升37℃水的容器,混合了半升冰水,從比例來看,實際的溫度變化小于0.4℃,都在正常變化范圍。也就是說,這個溫度變化是人體可以自行調節的,可能還不需要動用更復雜的神經調節中樞。但不管用體液調節還是神經調節體溫,都不會“從腎里面調出熱能”,喝冰飲與“腎虛”沒什么關系。
?
謠言:肥豬肉被列為營養食物?
?
在英國科學家評選出的100種*營養的食物中,肥豬肉憑借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且能提供維生素B和礦物質位列第八位。
?
辟謠:英國廣播公司(BBC確實有這篇報道,來源是Plos One雜志的一個研究論文,但BBC的這一報道對原文解讀有誤。
?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是按營養適應度(nutritio nal fitness為食物打分排名的。這個營養適應度并不是某種食物的營養評分,而是指一種食物在所有組合中出現的頻次。由于肥豬肉不僅含有豐富的脂肪,而且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比較“百搭”,因而出現的頻次多、得分高。
?
也就是說,這個排名是指哪種食物更適合用于膳食配餐,排名高的食物和其他食物一起吃的時候,會更可能滿足你每日營養需求。所以,這個排名并不是指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排名。
?
評價食物的營養高低,僅從單一成分分析是遠遠不夠的,拘泥于某種食物單方面的營養價值也沒有意義。這個世上沒有**意義上的好食物,也沒有**意義上的壞食物,合理搭配,才是健康飲食的關鍵。
謠言:金魚能檢測茶葉農殘?
?
一段“用金魚檢測茶葉農殘超標”的視頻顯示,實驗者分別在綠茶、花茶和黑茶內放入金魚。金魚進入綠茶和花茶后,沒過多久就出現了翻白眼、死亡的現象。然而,放入黑茶里的金魚卻一直正常游動,并未出現任何異常。這是因為市面上的綠茶、花茶中含有農藥殘留,而某品牌黑茶中因為沒有農藥殘留,才能讓金魚安全存活。
?
辟謠:事實上,小金魚的死跟傳言中提到的“農藥殘留”無關。這種看似直觀的實驗,也根本無法檢測茶水是否真的含有農殘。近期,多地監管部門都對這一視頻進行了辟謠。
?
小金魚在綠茶、花茶中死亡,可能是因為茶水中含有一定的茶多酚,茶多酚會對小金魚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小金魚無法抵抗。相比黑茶而言,綠茶和花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較高,因此綠茶和花茶中的小金魚反應可能會更明顯一些。
?
另一個可能導致小金魚死亡的原因,是茶水中泡出的茶皂素。茶皂素會通過破壞魚鰓的上皮細胞進入魚鰓血管,使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終導致金魚死亡。黑茶中的金魚逃過一劫,則是因為黑茶是發酵類茶葉,在發酵過程中,茶皂素會消耗很多,但長時間放置在黑茶中,金魚也有可能死亡。
?
朋友圈流行的這類“簡易實驗”,雖然看似有效,但缺乏基本的科學常識,并不可信。公眾還是應該參考權威的信息來源,小心陷入商家的營銷陷阱。
?
謠言止于智者,食品伙伴網在此呼吁大家不傳謠不信謠!
?
本文由食品伙伴網食品資訊中心編輯,供網友參考,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有任何疑問,請聯系news@foodmat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