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 中國 消費者協會在 北京舉辦了“ 食品安全知多少 品質消費我參與”主題活動,這是2018年全國 食品 安全宣傳周部委主題日活動之一。在活動現場,與會專家針對 瓶裝水是否有 塑化劑析出、外賣 打包盒等是否存在塑化劑遷移等問題與消費者進行了互動交流。同時,現場專家通過連線 第三方檢測機構,用專業的 檢測數據對塑化劑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 生活中哪些地方“潛藏”著塑化劑等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
塑化劑無處不在
?
塑化劑,也稱增塑劑,是工業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劑。在塑料中添加這種物質,可以增強其柔韌性,容易加工。據專家介紹,塑化劑是一種環境激素,普遍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氣、土壤和水中都有塑化劑的存在。
?
塑化劑被廣泛關注始于2011年我國臺灣地區發生的“塑化劑事件”,當時臺灣地區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劑“起云劑”含有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由于該添加劑已用于500多種飲料等產品包裝中,一時間引發社會輿論強烈關注。
?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研究人員的實驗發現,服食過塑化劑的白鼠,誕下的后代以雌性為主,而且會出現排卵異常的現象;誕下的雄性后代則生殖器官較正常白鼠小三分之二,且精子數量亦大減。研究結果表明,塑化劑毒性有抗雄激素作用,大量攝入塑化劑可能會干擾人體內分泌,影響生殖和發育。
?
原衛生部于2011年6月1日發布緊急公告,將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入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6月24日又向工信部、商務部等部門發出公函,明確提出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可用于食品包裝材料的增塑劑,但其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劑,嚴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劑中人為添加;也不可用作脂肪性食品以及嬰幼兒食品的包裝材料。
?
PET材質更加安全
?
不久前,一則網絡傳言稱“夏日高溫下放置于汽車內的礦泉水會有塑化劑析出,可致癌”。針對這則傳言,在此次活動現場,第三方檢測機構四川眾檢四方檢驗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的檢測人員通過連線公布了模擬實驗結果。
?
檢測人員將5種瓶裝飲用水及飲料放于烘箱內,溫度設置為恒溫50℃,分別于24小時、3天、一周后取樣檢測塑化劑含量。結果,這些樣品中均未檢出塑化劑。
?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飲料瓶的材質都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專家表示,PET飲料瓶是當今國際上使用量*大的飲料包裝。由于PET材質本身柔韌性較強,因此在成型制造中不需要添加塑化劑,這就從源頭上杜絕了塑化劑的安全隱患。
?
打包盒不可再加熱
?
除了對瓶裝水及飲料進行塑化劑檢測外,檢測人員還針對外賣打包盒、一次性紙杯、仿瓷兒童餐具、桶裝方便面等商品進行了檢測。
?
據了解,檢測人員對于一次性紙杯,主要檢測其倒入熱水后的情況。對于仿瓷兒童餐具(密胺樹脂材質,分兩種情況取樣,一種盛熱粥之后取粥檢測;另一種盛粥后用微波爐加熱3分鐘后取樣。對于桶裝方便面,也分兩種情況取樣,一種直接用熱水泡5分鐘取樣;另一種加水后用微波爐加熱5分鐘取樣。這3種樣品中均未檢出塑化劑。
?
對于外賣食品,檢測人員特意選擇水煮肉片這類高油熱菜,觀察在高溫高油的*端情況下,打包盒是否會出現塑化劑遷移的情況。取樣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外賣送來直接取樣,另一種是將原打包盒盛放的水煮肉片在微波爐中加熱3分鐘后再取樣檢測。實驗結果顯示: 在后一種樣品中檢出了塑化劑DBP,檢出值為0.14毫克/千克。同樣檢出塑化劑DBP的樣品還有趁熱裝盒的爆米花,檢出值為0.14毫克/千克。
?
對于這個檢測結果,四川眾檢四方檢驗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何蕓蕓提醒消費者:“如果個別商家使用不合格的打包盒,再用微波爐加熱,就會加速塑化劑遷移。另外,大家在購買爆米花時,不要在爆米花剛爆出來還特別熱的時候馬上裝盒或裝袋,一定要等它降溫晾涼,以免塑化劑遷移,造成安全隱患。”不過,何蕓蕓同時表示,雖然部分樣品出現了塑化劑遷移的情況,但是消費者大可不必因此聞“塑”色變,持續大量攝入塑化劑才會有安全風險,因而,一定要在正規渠道消費或購買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