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晚23點,夜幕下的廈門燈火闌珊,街道偶有車輛駛過。但在此時的湖里區中埔蔬菜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以下簡稱“中埔農貿市場”,入口處已陸續停了多輛滿載蔬菜等待進場的貨車。市場內人頭攢動,賣菜十幾年的林阿伯,帶著隨車的蔬菜產地憑證等材料,在進入市場前的預申報辦理窗口為蔬菜“領碼”。經過入場查驗、檢驗合格后,林阿伯的蔬菜獲準交易。與此同時,他的蔬菜產地、品種類別、檢測信息等數據,已經自動上傳到廈門市“入市必登”系統,通過掃描溯源二維碼,即可將這些信息完整呈現出來。
?
針對 食品安全 追溯體系的構建,廈門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副市長為組長,相關單位負責人為副組長的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 追溯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解決在追溯過程中的統籌謀劃、技術設備、人員資金等問題。如今,中埔農貿市場的建設成為一塊效果突出的“試驗田”。自5月1日中埔農貿市場啟動全程信息化交易以來,已基本實現源頭可溯、去向可追、風險可控。
?
“一張網”全覆蓋 ?統一平臺監管
?
現如今,中埔農貿市場里的買賣也不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交易時,林阿伯和購貨商各持一張廈門市肉類蔬菜流通服務卡,在確認交易達成,將交易卡在溯源秤上刷過之后,溯源秤會自動打印出溯源小票,購貨信息實時上傳到追溯系統。購貨商則持卡自助打印上市憑證,進而得以帶著購買的貨品順利走出中埔農貿市場。
?
據統計,廈門市70%以上的食品依賴外埠供應,食品安全輸入型風險特征突出。對此,廈門市2014年4月制定出臺《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改造建設方案》,啟動對3家大型食品批發市場改造提升工作,在批發市場內分別設置入場區、待檢區、檢測室等專門區域,并對市場入口進行規范改造,建設統一的進貨車輛專用通道,設置門崗門禁,嚴把農產品的準入和檢測,確保進場和離場的農產品全面納入追溯管理范圍,實現“一進口一出口”的閉環式管理模式。同時,商戶須使用智能交易卡進行交易。
?
此外,廈門市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推動食品藥品生產經營者完善追溯體系的意見》和《關于發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若干規定的公告》兩個指導性文件為建設標準,整合“廈門市生鮮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和“廈門市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系統”,建成全市統一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廈門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統,全面推行“互聯網+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
信息系統的使用,促使廈門市食品安全監管效率明顯提升。而做好信息追溯,源頭賦碼是關鍵。廈門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統于2017年9月26日上線以來,已有3.76萬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的23.82萬種食品納入系統監管,累計備案交易臺賬近1700萬筆;已將582家生產企業、5家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4家屠宰場納入平臺;在全市73家食用農產品種植基地,2家屠宰場、動物產品報驗站,1家水產養殖企業,19家原糧經營單位,18家餐飲具集中消毒單位探索實施源頭賦碼,基本實現食品安全“一張網”監管。
?
“全程管”保安全 ?探索過程記錄
?
打造菜市場批發零售一體化追溯試點,是廈門市食品安全追溯的一場重頭戲,而探索過程監管,則成為食品保障的重要環節。
?
中埔農貿市場、松柏菜市場、寧寶菜市場成為一期“智慧市場”試點,在不改變傳統交易習慣的前提下,實現入市食用農產品的可追溯管理。包括為市場配備具有自動識別菜品功能的智能追溯秤、建設無死角視頻監控、設置“一店一碼”信息公示牌、建設快檢實驗室、推行食品安全溯源卡等。
?
目前,廈門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統每日自動收集3個試點市場溯源秤交易臺賬近6000筆,可對試點市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的價格、交易量、檢測結果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匯總分析,形成菜價走勢、熱銷品類、風險隱患品種等大數據模型,初步探索出食用農產品從批發市場到農貿市場的全程電子化追溯模式。
?
在食品經營環節,廈門市選取元初食品、閩籃超市等作為食品銷售試點,指導企業建立追溯管理子系統。主要工作包括在消費小票和貨架標簽上加印溯源二維碼、在銷售區域配置食品信息查詢臺,以及開發接口軟件實現企業自建系統追溯數據自動上傳等。
?
2016年8月,廈門市食安辦、廈門市農業局等部門聯合出臺了《廈門市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條件規范》,統一廈門市產地證明、食用農產品質量合格證明樣式,明確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條件規范,實現工作有效銜接,建立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工作制度。同時,廈門市農業局連續3年執行農產品追溯獎勵辦法,對新增的農產品追溯點進行一次性資金補助3萬元及每年2萬元的年度考核獎勵,目前已累計補助600多萬元。
“規范化”立標準 ?推動有序復制
?
在經過一系列試點的有效創建之后,廈門市積*推動地方立法,參照外地立法經驗,擬出臺《廈門經濟特區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辦法》,為食品安全追溯監管提供法制保障,并探索解決協管員監管權限、簡易處罰程序等監管執法難點問題,以提升工作效能和依法管理水平。
?
針對農產品流通環節,廈門市于2017年10月出臺了《廈門市農貿市場建設改造標準》,啟動對31家農貿市場的標準化改造工作,不僅將農貿市場改造提升的財政補貼標準提升,還明確了新建或新改造市場必須使用溯源統配秤、建設食品安全快檢室、數據全面對接監測預警中心,為全面復制松柏農貿市場追溯體系建設經驗,擴大“一品一碼”在農貿市場的覆蓋面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
?
為保證追溯軟硬件建設的統一性,廈門市市場監管局還制定出臺了《預包裝食品接口對接規范》《食用農產品接口對接規范》等一系列規定。目前,正會同廈門市標準化研究院組織對《標準化農貿市場溯源體系建設規范》開展地方標準審評工作,預計7月份該規范將作為福建省**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建設地方標準發布實施。
?
“多元化”促共治 ?完善智慧監管
?
盤活追溯碼及其詳細的信息數據應用,是廈門市加大社會共治的重要內容。目前,廈門市的“廈門市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系統”,通過“兩網一微”(即“廈門市食品安全信息網”“廈門市商事主體登記及信用信息公示網”“食安廈門”微信公眾號和“一店一碼”信息公示系統,提供食品安全“一站式”查詢服務。公眾可登錄系統輸入條形碼或掃描追溯碼,查詢食品的溯源信息、生產廠家證照、質量合格證明、日常監督檢查等相關信息。
?
同時,“廈門市商事主體登記及信用信息公示網”與28個部門實現數據互通共享,對廈門市50余萬家商事主體建立獨立的信用檔案,公示平臺訪問查詢量超過3000萬次,微信公眾號的累計閱讀超30萬人次,累計發放“一店一碼”信息公示牌和餐飲服務、食品生產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4萬個,逐步實現“以信用約束、促企業自律”的監管新局面。
?
廈門市還通過以新建成的“廈門市食品藥品監測預警中心”為數據匯聚和展示中心,匯總整合了“廈門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統”等23個信息化應用系統,主要實現數據展示中心、實時監測中心、應急指揮中心、視頻監測中心、日常管理中心等五項功能模塊,提升監管效能。未來,廈門市將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實現中心和分中心的工作指令直接下達到網格員、網格員發現問題可視情況直接上報、工作動態實時通報相關部門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