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期間,一些私房手工粽子火爆朋友圈。賣家將粽子從原料到成品的制作全過程通過照片展示出來,以自家廚房作為背景,再配上詳細的解說,有的甚至還可以進行口味定制,著實吸引了不少人購買。
?
在其他傳統節日里,我們也能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推銷自制的 月餅、元宵等時令 食品。朋友圈銷售 自制食品火爆程度可見一斑。但是,在朋友圈里銷售自制食品合法嗎?購買這些食品有何安全隱患?如果出現了食品 安全問題, 消費者該如何維權?就此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
朋友圈買賣風險難控
?
“目前,在微信上銷售自制食品的賣家一般都不具備相關資質,但監管尚有一定難度。” 北京市中兆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麗穎表示,《 食品安全法》和《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等對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及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進行了規定,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許可,按照許可的類別范圍銷售食品,并按照許可的經營項目范圍從事食品經營。“目前,還很難將微信朋友圈認定為網絡食品交易平臺,在朋友圈銷售自制食品的賣家一般也沒有依法取得許可,監管部門無法通過平臺對他們的生產經營資質進行審核,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管,其所銷售的食品質量難以保證。”
?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指出,朋友圈的自制食品賣家作為市場主體,以營利為目的,開展經營行為,理應納稅。但是,在朋友圈銷售食品都是通過點對點轉賬或者紅包交易,規避了納稅規則。同時,《電子商務法(草案》的三審稿中提出要求,原則上通過正規的電子商務平臺、自建網站、微信或網絡直播等形式提供商品或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都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以體現線上線下的公平競爭原則。但是,朋友圈自制食品賣家基本都不會去工商部門進行登記,也沒有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無法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安全保障權。
?
有時,我們還能看到一些網友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幫忙轉發宣傳信息,如果銷售信息不真實,這些轉發者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呢?對此,張麗穎表示,一般來講,購買者很難識別廣告是否涉及虛假宣傳,不知情者的轉發目前也沒有直接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但是,隨著對“舌尖安全”的逐步重視,以及此類情形引發問題的增多,相信相關規則也會逐步完善。
明白消費依法維權
?
如何對朋友圈自制食品賣家進行有效監管,張麗穎建議,監管部門應根據新情況研究新方法。原則上不鼓勵通過微信銷售所謂自制食品,可以鼓勵通過專門的第三方食品銷售平臺進行銷售,以便進行資質審核等統一管理,對消費者而言,也更有安全保障。
?
“微商再‘微’也逃不過法眼,互聯網再大也大不過法網。監管部門應該及時發現問題,消除監管漏洞和真空地帶。” 劉俊海表示。
?
經營者與消費者的交易行為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如果出現安全問題,可以根據《民法總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主張損害賠償等。但是,若購買在微信朋友圈銷售的自制食品發生損害或糾紛,當事人面臨確定主體困難、舉證難等問題。那么,如果消費者“吃”出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
對此,劉俊海指出,消費者可以與賣家進行友好協商,協商不成可投訴至12315,由工商部門出面進行行政調解,也可以找到消費者協會進行民間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只能訴訟至人民法院。
?
*后,劉俊海提醒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要認認真真看廣告,明明白白選商品,淡定從容存證據,依法理性去維權。廣告要記得截屏,以固定和保全證據。同時不濫用權利,該爭取的權利也不要隨意放棄。”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