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等產業的持續發展和沿海城鎮建設的不斷推進,漁港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綜合功能逐步拓展。 ?
為進一步推動沿海漁港建設,日前,國家 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的目標為,推動形成十大沿海漁港群、93個漁港經濟區,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增萬億元產值的產業規模,成為漁業的增長點和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
?
對此,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倪國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全國沿海范圍統籌規劃建設漁港,有利于優化漁港空間布局,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有利于統一建設標準,促進漁港建設科學化、規范化、高質量化、個性化以及網絡化發展。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漁港建設要符合當地條件,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需求,要因地制宜地推進漁港轉型升級。
?
漁港基礎設施相對薄弱
?
所謂漁港,是指集漁船停泊與避風、魚貨裝卸、物資補給、冷藏加工、流通貿易、船網工具修造為一體的漁業綜合生產基地,是漁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是現代漁業綜合管理的核心。
?
倪國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漁港一般坐落于人口和產業具有一定集聚度的區域,是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點,漁港和產業發展、人口聚集形成了良性互動和相互依托關系,加快漁港建設可為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打造漁港經濟區以及發展特色經濟提供更強大的動能。
?
“很多漁港位于遠離大中城市的鄉鎮或村落,這些區域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而漁港建設則為建設新型濱海鄉鎮(海洋特色小鎮和現代鄉村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支點。”倪國江說。
?
據測算,1998年以來,中央投資漁港的建設帶動了地方和社會投資近50億元,保障了850萬噸的魚貨裝卸交易和85萬噸的水產品加工,提供了15萬個就業機會,綜合經濟效益超過240億元。
?
盡管漁港在防災減災、發展漁區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規劃》同時指出,由于歷史欠賬多、投資渠道單一等原因,漁港基礎設施依然相對薄弱,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與漁業安全生產、漁區繁榮穩定和沿海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
目前,我國海洋漁船和沿海漁港分布還不匹配,福建、廣東、 海南島沿海漁港群的有效避風率基本不超過40%,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份“船多港少”的矛盾依然突出。
?
建立漁港投資“負面清單”
?
對此,《規劃》提出的建設目標為,通過建設中心漁港64座、一級漁港85座,漁船安全避風容量從14.53萬艘漁船增加到21.43萬艘漁船,有效避風率從10級避風水平的43%提升到11級避風水平的70%,推動形成十大沿海漁港群、93個漁港經濟區,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增萬億產值的產業規模,成為漁業的增長點和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
?
將避風水平從43%提升到70%,推進的難度如何?
?
倪國江表示,從國內港口環境基礎研究和筑港技術發展現狀看,基本不存在這方面的約束。重點還是要著眼于區域可持續發展,借鑒國外經驗、規范技術標準,建立新漁港建設示范,嚴把質量關,有序推進漁港建設,打造百年漁港,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資源浪費。
?
關于上述提及的十大沿海漁港群,《規劃》明確提出,建設遼東半島、渤海灣、山東半島、江蘇、上海—浙江、東南沿海、廣東、北部灣、海南島、南海等十大沿海漁港群。其中,海南島沿海漁港群涉及海南省海口市、文昌市、瓊海市等地,海岸線長1823公里。
?
為加大漁港經濟區建設的支持力度,《規劃》還提出了多種保障措施。包括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發放信貸或發行債券,拓寬漁港建設投融資渠道。
?
同時,深化漁港投資體制改革,建立漁港“產業基金”和投資“負面清單”。有條件的漁港經濟區,可利用自由貿易區規則和國家優惠政策,積*參與合作,先行先試,盡快形成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海洋漁業綜合發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