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業經濟總量持續壯大,經濟效益平穩增長,繼續保持我國現代工業體系中首位產業。這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食品安全,面對沉甸甸的民意期待,十九大報告中鄭重承諾“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 ?
在這一年里,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政策、頒發整治法規,“劍指”食品領域頂層設計。《“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不僅是“十三五”時期我國食品安全事業的戰略部署,更成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的行動路徑。《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全方位布局國家營養未來發展,為食品行業轉型升級給出具體方向。
?
15個市(區獲“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稱號、2016年度 中國輕工業食品行業50強出爐等新聞入選,則反映出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取得的成績以及在新舊動能轉換、消費升級的歷史方位中,食品產業亟須從大到強,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
在2018年這一新節點上,中國食品報社借助行業媒體的專業優勢和大數據分析,聯合相關新聞機構推出社會關注度高、行業影響力大、媒體傳播量廣的2017年度中國食品行業十大新聞,既是對中國食品領域2017年的總結和回顧,也是對未來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思考和展望。
?
1、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食品安全
?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
?
舌尖上的安全直接關系13億多人的民生。食品安全問題具有易發多發的特點,面對沉甸甸的民意期待,黨和*****密集發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這是黨中央對群眾呼聲的直接回應,也是對群眾期盼的鄭重承諾。
?
2017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指出,民以食為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關系我國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這些年,黨和政府下了很大氣力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必須再接再厲,把工作做細做實,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
習近平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堅持*嚴謹的標準、*嚴格的監管、*嚴厲的處罰、*嚴肅的問責,增強食品安全監管統一性和專業性,切實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要加強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建設職業化檢查員隊伍,提高餐飲業質量安全水平,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工作,嚴防、嚴管、嚴控食品安全風險,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安心。
?
近兩年的抽檢結果顯示,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樣品抽檢合格率穩中有升。與此同時,在一些領域仍然存在食品安全風險隱患,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濫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不容忽視。
?
目前,民眾的訴求已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建立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治理體系,食品安全不僅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頂層設計,納入十九大報告的食品安全戰略則有著更高的定位和要求。今后,黨和政府整肅食品安全的力度會持續加大,對敢于觸碰食品安全底線的企業和個人堅持零容忍、下重拳。
?
2、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
?
2017年是全力整治食品安全的重要一年,在這一年里,國家相繼頒發多項整治法規,“劍指”食品領域頂層設計。“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全面建立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的關鍵時期。2017年2月21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這是“十三五”時期我國食品安全事業的戰略部署,更成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的行動路徑。
?
規劃明確了包括全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快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嚴格源頭治理、嚴格過程監管、強化抽樣檢驗、嚴厲處罰違法違規行為、提升技術支撐能力、加快建立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加快形成社會共治格局、深入開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行動等11項主要任務。
?
到2020年,食品安全抽檢將覆蓋全部食品類別、品種,國家統一安排計劃、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每年組織實施的食品檢驗量將達到每千人4份;農業污染源頭將得到有效治理,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預期達到97%以上;食品安全現場檢查全面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者每年至少檢查一次;食品安全標準更加完善,產品標準將覆蓋所有日常消費食品,限量標準覆蓋所有批準使用的農藥獸藥和相關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和技術支撐能力將得到明顯提升。
?
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
2017年2月5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出臺。這份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旨在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結構調整和改革兩大板塊。其中,農業供給側結構要推進“三大調整”——
?
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突出“優質專用”大宗農產品和“特色優勢”其他農產品的生產供給。文件提出要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
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后代留生存和發展空間。
?
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著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等。
?
改革的核心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三大激活”——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
?
4、《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發布
?
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7月13日發布《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全方位布局國家營養未來發展,為食品行業轉型升級給出具體方向。
?
計劃提出六項重大行動提高人群營養健康水平:開展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提高孕產婦、嬰幼兒的營養健康水平;開展學生營養改善行動,包括指導學生營養就餐,超重、肥胖干預等內容;開展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采取多種措施滿足老年人群營養改善需求,促進“健康老齡化”;開展臨床營養行動,加強患者營養診斷和治療,提高病人營養狀況;開展貧困地區營養干預行動,采取干預、防控、指導等措施切實改善貧困地區人群營養現狀;開展吃動平衡行動,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運動人群營養支持能力和效果。
?
這份營養國策為不同人群開出“處方”。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我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同時也存在著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計劃提出六大行動,*終是要全面覆蓋中國全人群、生命全周期。其中所涉及的指標是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后,再通過專家論證決定,特別注重當前所面臨的一些突出營養問題,借鑒了國際成功的經驗做法。
?
5、天津獨流調料造假窩點聚集
?
2017年1月16日,媒體曝出天津市靜海區獨流鎮制售假冒品牌調料問題,發現此地聚集的造假窩點多達四五十家,每年產值以億元計,造假歷史更是長達十多年,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
每年產值以億元計的調料造假中心規模之大、涉案金額之大,令人觸目驚心。從單個作坊到窩點集聚,再到形成黑色產業鏈,造假規模的逐步擴大,有其獨特的生態環境,絕非朝夕之力。究竟是哪個監管環節的缺失,讓造假越演越烈?這值得深入追問。
?
打假要下“猛藥”,運動式執法只能維持短時間的食品安全,堵住監管漏洞、加大違法成本,打假長效機制亟待建立。在大數據時代,要實現跨地區、跨層級、跨行業的聯動打假。
?
此外,知名品牌也應通過提升防偽技術、科普辨假式、配合打假等方式維護自身品牌形象。除了嚴懲利欲熏心的制假者,也絕不能放過那些假貨的推手,販假售假的人同樣應該受到重罰。
?
6、《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發布
?
2017年1月9日,由農業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國家食藥監總局聯合印發的《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正式發布。在規劃中,奶業被定位為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食品安全的代表性產業,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產業以及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戰略產業。規劃確定了優化區域布局;強化奶源基地建設;推動乳制品加工業發展;提升嬰幼兒配方乳粉競爭力;加強乳制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快推進產業一體化;打造國產乳品品牌為奶業發展主要任務。
?
規劃提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奶業供給側改革,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加強乳品生產能力、質量安全水平,監管進一步規范,將推動乳業再上新臺階。此外,散養逐漸讓渡規模化養殖,使得上游產品質量有望在政策指引下持續提升。同時,政策也支持下游產業向上游延伸,支持加工企業自建、收購、參股、托管養殖場,有效提升自有奶源占比。
?
規劃無疑成為奶業一支強心劑,為奶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對奶業發展構成實質性利好。如何提升產業鏈、價值鏈及生態鏈,形成“三鏈合一”?在求變、求新、求發展的同時,又如何對產品質量、生產工藝、監管水平再提高?這依然是公眾重拾乳品消費信心的關鍵。
?
7、15個市(區獲“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稱號
?
2017年6月29日,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宣傳周延續了“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的主題,堅持德法并舉,動員社會各方共同參與食品安全治理。
?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需要人人參與社會治理。食品產業迅速發展的背后,安全監管是有力的助推器。要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既需要嚴字當頭,推動食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必須運用創新社會管理和統籌綜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和市場自律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多元主體,推動食品安全事業步入共治與共享互為支撐的發展軌道。
?
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上,國務院食安辦授予河北省石家莊市、唐山市、張家口市,山東省濟南市、青島市、濰坊市、煙臺市、威海市,湖北省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陜西省西安市、寶雞市、楊凌示范區、韓城市共15個市(區“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稱號。
?
8、《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下發
?
2017年11月13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地方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深入推進整治工作,切實抓好各項任務落實。
?
食品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保障民生的基礎產業,食品、保健食品消費群體眾多,欺詐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蒙騙消費者是當前食品安全較為突出的問題,社會反映強烈。這類問題屢打不絕、屢禁不止、重復反彈,已成為食品安全領域的一大“頑疾”、一大公害,影響十分惡劣。
?
個別或少數生產經營者的違法違規行為,敗壞了食品行業的整體形象,導致整個行業蒙受損失,每一次補救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艱苦的努力。同時對社會穩定也帶來隱患。損失的不僅僅是錢財,傷及的大多是老人、病人,挑戰的是人們的心理底線,*終傷害的是政府公信力。
?
為此,國務院食安辦等多部門聯合,多次下發文件,部署全國范圍內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成為近年來參與部門*多、時間跨度*長、涉及范圍*廣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專項行動。
?
9、2016年度中國輕工業食品行業50強出爐
?
2017年6月20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題高峰論壇暨百強企業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為提高食品行業競爭力,鼓勵先進企業做大做強,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首次開展了食品行業50強評價工作,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50家企業被授予2016年度中國輕工業食品行業50強企業。
?
首次評出的食品行業50強是中國食品工業轉型升級的典范榜樣,是中國實體經濟的骨干脊梁,有力帶動了食品工業整體做大做強。當前,輕工業步入發展的新階段,消費升級、“一帶一路”為輕工業打開了市場新空間,智能制造、“互聯網+”為輕工業帶來升級的新動力,政府減政放權、輕費減稅為輕工業釋放發展的新活力。但同時,原材料價格上漲、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依然存在;行業利潤率偏低,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仍然突出;國際市場低迷,利益全球化興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影響顯著。當前,我國輕工業邁向中高端迫在眉睫,必須以提高供給信息的匹配和效率為中心,實現新舊功能轉換,擴大高質量產品的服務供給。食品工業作為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實現我國從“輕工大國”邁向“輕工強國”中擔當大任。
?
10、“塑料紫菜”謠言重創紫菜加工行業
?
2017年2月中旬開始,多個針對紫菜行業的“塑料紫菜”視頻持續發酵。盡管生產企業發布澄清說明,表示從沒有生產所謂的“塑料紫菜”,并公布檢驗結果,但真相依然沒有跑贏謠言,謠言散布的速度和負面影響還是超過行業預期。紫菜產品在一些連鎖超市被迫下架,不少經銷商要求退貨。整個紫菜加工行業保守估計損失達到上億元。
?
一句謠言“暴擊”一個產業,更“斷送”了成千上萬人的生計。食品安全是網絡謠言的重災區,人們的神經敏感而脆弱,*易被觸動,迅速發酵的謠言擾亂了人們的消費判斷,食品產業屢屢躺槍遭受重創。自媒體環境下,網上食品謠言多、傳播快,一個重要原因是違法成本低。同時,一些企業應對互聯網環境下的輿情處置還缺乏經驗。另一方面,公眾媒介素養跟不上媒體形態的更新換代,由于輿論引導能力不足,消費者對我國食品科技的進步缺乏必要的了解。
?
“舌尖上的謠言”引發社會焦慮。反謠、辟謠需要借助全社會的力量,形成社會共治,通過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傳播科學知識,不斷提高公眾素養,維護食品行業形象,*終為整個食品市場創造一個清朗空間。
?
面對食品領域各式各樣的謠言,也許公眾**可以做到對任何轉發的熱門信息保持懷疑態度,將質疑而不是盲目從眾作為一種條件反射,尤其是當某些內容已經觸動了內心警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