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2017年,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發布的《食藥輿情》周報在“照謠鏡”欄目中揭開了數十個食藥健康類謠言的真相,其中既有流傳甚廣的“陳年”謠言,如“塑料大米”“黃瓜激素”等,又有新出現且對行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謠言,如“塑料紫菜”“桃子噴防腐劑”等。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7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食品安全謠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各相關部門工作責任,構建快速響應、協調聯動、辟謠和嚴懲并舉的長效機制,形成部門協同聯動的良好機制。在政府、行業、專家、媒體以及百姓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食品類謠言增加的勢頭已明顯放緩。
?
盤點一年來“照謠鏡”欄目“照”出的謠言,我們特別推出“謠斯卡”獎項,為公眾澄清事實、還原真相,為謠言治理方面的創新做法點贊。諸多獎項究竟花落誰家?讓我們來一一揭曉。
?
*佳主角獎:塑料紫菜
?
2017年2月16日,與“塑料紫菜”相關的視頻在微博中擴散。視頻中,一位大媽從買來的“紫菜”中取出幾塊泡在水里,稱聞到一股腥臭味,且拉拽不開,吃的時候也嚼不碎,由此宣稱該“紫菜”是由黑塑料袋做的。隨后,微博平臺上又出現不同版本的類似視頻,涉及“海佳味”“阿一波”等不同的紫菜品牌。視頻發出后,各涉事企業以及福建省晉江市紫菜加工行業協會紛紛發表辟謠聲明。2017年2月17日~3月28日,黑龍江、廣西、甘肅等地出現多家超市紫菜下架、經銷商退貨等情況。據估計,該謠言對福建省紫菜產業造成近億元的損失。
?
●應對措施
?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監測到該謠言后,于2017年2月17日迅速協調天津、福建、北京等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進行核查回應。2017年2月27日,國務院食安辦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局長畢井泉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于在網上傳播的“塑料紫菜”等食品謠言,要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厲打擊。
?
●處理結果
?
截至2017年6月6日,公安機關共抓獲18名制造、傳播“塑料紫菜”謠言以及實施敲詐勒索的違法犯罪人員;11月30日,福建省晉江市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以敲詐勒索罪判處被告人王某祥有期徒刑1年10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
*佳表演獎:棉花肉松
?
2017年5月,視頻網站、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開始流傳“肉松是棉花制成的”系列視頻。在系列視頻中,解說人操著不同口音,稱肉松在水中揉搓后出現的絮狀物為“棉花”,并用打火機點燃,稱有“棉花味”。相關視頻*先出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隨后,安徽肥東、浙江永康、山東青島、江蘇宿遷等地也相繼出現不同版本的“棉花肉松”視頻。“棉花肉松”事件由此在全國范圍內引發媒體和網民關注。該謠言視頻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大,甚至出現蛋糕店被圍堵的現象。
?
●應對措施
?
2017年5月1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的官方微信“中國食事藥聞”發布辟謠專題《肉松餅是棉花做的?別信!專家教你分辨》。據調查,市面上的肉松有的成分是純肉松,有的是“肉粉松”。“肉粉松”是由肉和大豆粉混合而成,比較綿柔,水洗后會變成白色絲條狀,有點兒像棉花,但并不是棉花。
?
●處理結果
?
2017年5月22日,林某因散布謠言、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被浙江省永康市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7日;5月27日、28日,青島市市南區警方將編造并發布費縣路某糕點店所售蛋糕使用“棉花肉松”視頻的兩名違法者抓獲,依法對兩人行政拘留5日;5月28日~6月12日,江蘇宿遷、四川眉山、湖北荊門、廣東云浮等地警方均對相關涉嫌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的嫌疑人處以行政拘留等處罰。
*“長壽”獎:塑料大米
?
2017年2月,微信平臺上開始流傳一段兩分鐘的視頻。視頻中,一男子不斷將一個個塑料袋放入一臺機器,經過熔解、拉絲、切割等工序,*終生產出一粒粒狀似大米的白色固體。視頻所配文字稱,這是假大米的制作過程。
?
其實,“塑料大米”是一個流傳很久的謠言:2011年,國內外社交媒體就曾出現過“‘塑料大米’在中國被制造”的謠言;2015年,網上出現“塑料大米”的另一個版本“棉花大米”,該謠言稱有人用爛棉花做大米;2016年10月,“塑料大米”謠言死灰復燃,國內外媒體相繼辟謠,當年11月,塑料加工大米的視頻在社交平臺瘋傳,多家媒體相繼就此視頻進行辟謠;2016年,尼日利亞海關查獲102袋50千克裝“塑料大米”,引發全球關注,當年年底,尼日利亞官方公布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而是因為霉變不能食用;2017年,“塑料大米”的謠言再度出現,之前的一些謠言文章、圖片和視頻在互聯網上不斷傳播。
?
●處理結果
?
2017年5月17日,海南省海口市警方依法對發布“塑料大米”虛假信息的蘇某珍予以行政拘留5日;5月26日,海南省東方市公安局依法對龐某美予以行政拘留5日;6月12日,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公安局對違法嫌疑人烏某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
*能“忽悠”獎:“打藥”桃子
?
2017年7月中旬,一段“臨沂桃子打防腐劑”的視頻在微信群、朋友圈流傳。視頻中,一名男子正在成箱的桃子上噴灑液體,而旁邊的錄制者稱:“山東臨沂的桃,拉往沈陽去賣,吃桃應注意,這打的全是防腐劑!你看,正往桃上打藥呢!”一時間,“桃子噴防腐劑”的傳言甚囂塵上,引起消費者恐慌。
?
●應對措施
?
2017年7月18日,臨沂市桃產業創新團隊通過臨沂市農業局網站發布《辟謠聲明》。視頻中出現的男子“現身說法”,表示他是好心幫一名客商噴水,并不知道有人用手機偷拍了他。網上流傳的視頻讓山東省蒙陰縣的桃農損失嚴重,桃子價格急劇下跌。
?
●處理結果
?
2017年7月26日,蒙陰縣民警在內蒙古興安盟將造謠視頻發布者王某國抓獲;11月27日,拍攝視頻的造謠者王某被臨沂市蒙陰縣人民法院以損害商品聲譽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并處罰金3萬元。
?
*具舞臺效果獎:黃瓜輸液
?
2017年11月,微信朋友圈瘋傳一段“黃瓜打著吊瓶注射激素”的視頻。視頻中的男子在一片瓜地里,發現黃瓜的瓜蒂部位都掛著“吊瓶”,就像給黃瓜“輸液”一樣。拍攝者聲稱從老板那里得知“吊瓶”里面裝的是“激素肥”,瓜農們通過這種方式給黃瓜注射激素。“黃瓜激素增肥”的謠言傳播甚廣。
?
●應對措施
?
視頻發出后,有人提出了質疑:拍視頻的人沒有露臉,視頻中沒有說明具體時間和地點,這是一個典型的“三無”視頻。視頻中至少3次出現宣傳某品牌肥料的口號,明顯是在宣傳產品。
?
此次“黃瓜激素”謠言特征明顯。由于社交媒體普遍的匿名化,謠言的“利用價值”愈發多樣。新形式的謠言成為很多商戰的輿論手段,造謠者利用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關心編造相關謠言,從而博取關注度,借勢營銷。這種現象應引起公眾警惕。
*佳視覺效果獎:大蝦有蟲
?
2017年,“大蝦有蟲”的視頻一度在網絡上流傳甚廣。視頻里一位大媽用剪刀剪開蝦頭,用牙簽從蝦頭內挑出兩條白色柔軟的“蟲子”,大媽聲稱每只蝦里都有“蟲子”,千萬不能吃!其實,2016年5月國內就出現過類似謠言,只不過當時的“主角”是皮皮蝦。當時,盛產皮皮蝦的秦皇島市曾傳出“皮皮蝦中長出寄生蟲”的視頻。2017年4月,網絡上還曾流傳過“皮皮蝦注膠”的謠言視頻——一女子從皮皮蝦背部拆出一條比較硬的、紅棕色的東西,稱其被“注膠”。這所謂的“膠”,其實是雌皮皮蝦尚未成熟的蝦籽煮熟后的樣子。
●應對措施
?
事件發生后,江蘇省公安廳網絡安全保衛總隊官方微博“江蘇網警”**時間發布辟謠微博:“經查,類似謠言早于幾年前就已出現,這兩條白線不是寄生蟲,而是雄蝦的精巢。”2017年6月3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官方微信發布辟謠專題,從經濟學角度和科學角度揭示了“大蝦有蟲”的真相。
?
年度特別獎:預防式辟謠
?
2017年9月,在大閘蟹上市之前,中國健康傳媒集團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指導下,進行了一次針對螃蟹“季節謠”的預防式辟謠。總局官方微信“中國食事藥聞”發布辟謠信息后,眾多媒體轉發報道。截至2017年9月底,《那些年關于螃蟹的七大謠言,你信過嗎?》已被轉載1660余次。其中,新華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均進行了轉載。微信平臺上,“中國新聞網”“央視網”“央視新聞”等公眾號相關文章閱讀量較高,其中“央視新聞”文章閱讀量已達10萬+。
?
中國健康傳媒集團創新地針對“季節謠”進行預防式辟謠,這一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在時令食物上市之季發布相關辟謠信息,可以提前為公眾提供知識參考,擠壓謠言生存空間,讓謠言無“路”可走。
?
*具壓力獎:食品企業
?
“金沙河掛面含膠”“金龍魚涉嫌地溝油”“吃千祥羊肉感染SB6病毒”“龍口粉絲是塑料做的”……2017年,多個謠言指向明確,涉及多家知名食品企業。
?
2017年7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0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食品安全謠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謠言涉及的當事企業是辟謠的**責任主體。對謠言明確指向具體企業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責成相關企業發聲澄清;指向多個企業或者沒有具體指向的,要組織研判,采取措施制止謠言傳播,并采取適當方式澄清真相。要加強食品謠言的規律、特點分析,建立謠言案例庫,對類似謠言、季節性謠言,提高識別、判定的工作效率。
?
(本版文字由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