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對 食品安全提出了新需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開啟 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新征程,全面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進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風險,讓人民吃得放心,這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重大任務。12月18日上午,江南大學、中國食品安全報社、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以“新時代、新需求、新征程”為主題召開 “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成果座談會”,發布了《2016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2016年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研究報告》《2016年中國 水產品 質量安全狀況研究報告》《2016年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食品安全 事件大數據研究報告》《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報告》等系列研究成果。國家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總編輯朱長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郝志峰校長與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華南食品安全研究發展中心、曲阜師范大學山東省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等有關方面的學者出席研究成果座談會發布會。座談會由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研究團隊總負責人吳林海教授主持。
?
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總編輯朱長學表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促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推動食品、農產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建設。通過總結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治理的新經驗,分析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新形勢,揭示未來面臨的新問題,探討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內生機理、傳播規律、預警和引導機制,揭示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社會影響力和深層機理,致力于引導公眾理性看待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設與新時代相適應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不斷加強食品安全輿情研究,為實現舌尖上的中國夢共同奮斗。
?
劉兆彬在發言時表示,多年來食品安全狀況系列研究報告的發布,為追求真理、人民利益、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也為政府決策和媒體輿論提供了養料,體現了學術精神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家國情懷。但從學術要求和社會需求來看還需進一步提升,一是要堅守底線,堅持依法治國、國家發展大局、人民需要和客觀公正的四項原則。緊緊圍繞 食品安全法對社會共治原則的要求,客觀公正,為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二是需精益求精,通過量化和數據分析,建立自己的數據庫。通過各種數據之間的關聯度和比較研究,用更科學、準確和真實的數據,來反映我國食品安全的狀況,建立一套科學、客觀、公正合理的統計學數據。三是把研究成果在系統化、精準化、實用化和國際化的同時能夠社會化、科學化和實效化,轉化成社會的輿論力量,政府的決策參謀、助手和依據,消費者的理性認知和科學的學科。
?
《2016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主要食用農產品、食品的生產與市場供應基本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2016年,全國農產品質量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7.5%,比2015年上升0.4個百分點。其中,蔬菜、水果、茶葉和水產品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6.8%、96.2%、99.4%和95.9%,分別比2015年上升0.7、0.6、1.8和0.4個百分點 ;畜禽產品抽檢合格率為99.4%,其中瘦肉精抽檢合格率為99.9%,均與2015年持平。全國食用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自2012年首次公布該項統計數據以來已連續5年保持在96%以上。2016年,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6.8%,與2015年持平,食品監督抽檢合格率的總水平已由2006年的77.9%上升到2016年的96.8%,提高了18.9%,且自2010年以來,食品監督抽檢合格率一直穩定保持在95.0%以上。
?
《2016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指出,現階段,我國食用農產品安全出現的主要風險是長期以來粗放型的農業生產與工業化戰略實施過程中引發的多種矛盾產生的長期累積。從源頭上影響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因素*主要在于兩點:一是土壤污染,二是農藥等化學投入品過量施用。食品安全的主要風險在于:一是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占抽檢發現的不合格樣品的比例為33.6%,較2015年上升8.8個百分點。二是微生物污染,占不合格樣品的比例為30.7%。三是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占不合格樣品的比例為17.5%。四是重金屬等污染,占不合格樣品的比例為8.2%。五是農藥獸藥殘留不符合標準,占不合格樣品的比例為5.5%。六是生物毒素污染,占不合格樣品的比例為1.1%。
?
《2016年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大數據研究報告》是研究團隊采用大數據挖掘工具而進行的專項研究,重點研究了2016年國內主流網絡輿情所報道的已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研究表明,2016年國內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全國共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數量達18614起,平均每天發生約51起,相比于2015年發生的26 231起食品安全事件,呈大幅下降態勢但仍處于相對高發期。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多的五大類食品種類分別為酒類(1900起、肉與肉制品(1627起、蔬菜與蔬菜制品(1569起、水產與水產制品(1481起、水果與水果制品(1372起;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集中于食品生產與加工環節,事件發生量約占總量比例的66.91%,其次依次為消費、流通與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事件發生量分別占總量比例的21.18%、6.42%、5.49%。由于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生產或經營假冒偽劣產品、使用過期原料或出售過期產品等人為特征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占事件總數的比例達66.18%。
?
《2016年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研究報告》指出,食品安全網絡已經成為公眾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有效平臺。研究團隊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網民認為食品安全狀況有了新的改善且比較有信心,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意愿較高,但網民識別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真實性的能力不強,而且更為關注輿情中的負面信息。由于非常復雜的原因,目前食品安全謠言仍然在網絡中大肆傳播,尤其是大量的失實報道、片面解釋和隨意發揮,干擾公眾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理性認識。公眾食品安全知識相對匱乏,在面對網絡謠言時難以甄別真偽,往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食品安全事件作出非理性的判斷,引發食品安全恐慌。因此,必須深入探討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演變規律與監管引導策略,以促進食品安全網絡輿情健康有序發展。
?
《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央對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健康中國”與“食品安全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已基本完成了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有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對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已成為新時代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食品安全法治體系不斷完善,以新的《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為契機,各級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通力合作,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依法懲處食品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取得明顯成效。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有序推進,統一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形成,但仍面臨諸多的問題,主要是地方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設置形式多樣,而且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翻燒餅”式的改革,獨立設置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縣(市進一步減少到40%。在改革過程中,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力量仍普遍較為薄弱,“人少事多”、“缺槍少炮”的矛盾仍較為突出。社會共治已在法律上確立為食品安全風險的基本原則,政府監管“一條腿走路”的單中心模式正在逐步改變,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格局正在形成,但現階段社會組織與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路徑與作用發揮相對有限,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