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已累計創匯1260億美元。 圖為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綜合處處長熊先軍。新華網 王晗 攝
?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食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已經解決了吃得飽問題的情況下,吃得好、吃得多樣、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目標。
?
熊先軍表示,作為進出口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為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在進口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建立了覆蓋“進口前、進口時、進口后”三個環節的進口食品全過程治理體系。在新西蘭乳制品肉毒桿菌污染、歐盟馬肉冒充牛肉、歐盟雞蛋氟蟲腈污染等國際食品質量問題和安全事件頻發的情況下,我國進口食品未發生重大質量安全問題;在出口食品安全監管方面,該局建立了涵蓋原料種植養殖源頭管理、工廠加工和出口檢驗檢疫全過程的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
他在回顧示范區發展歷程時指出,追溯到2007、2008年期間,由于國際經濟危機和政治格局變化的深刻影響,我國正在增長的食品農產品出口遭遇了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農獸藥殘留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相繼用更高標準對我國采取加嚴控制和暫停進口的措施,使我國出口食品農產品快速增長的勢頭受到打擊。
?
為此,質檢系統抓住國內生產方式比較粗放、基礎比較薄弱,尤其是有些農業化學投入品不符合國際市場要求這個“癥結”,提出了 “區域化管理”的新理念,在山東等省**實施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建設工作。經過10年發展,漸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導、質檢引導、部門聯動、龍頭帶動、全民行動”的示范區工作機制,制定了《***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考核實施辦法》,推動示范區規范建設和穩定發展。
?
據介紹,截至目前,包括西藏在內的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已建成***示范區359個。示范區內企業將近12000家,標準化基地達5038.5萬畝,2016年示范區出口創匯324億美元,十年間增長17倍,出口食品農產品創匯累計約1260億美元。
?
此外,在總結近十年示范區建設的成效時,熊先軍介紹稱該局以示范區為抓手,從五大方面工作增強出口食品質量優勢,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一是創新治理體系,促進質量提升。落實“地方政府負總責、企業負主要責任”,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質量標準、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推動示范區出口企業開展ISO、GMP等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示范區種植養殖基地開展日本JAS、歐盟GLOBAL-GAP等國內外先進標準認證。多年來,我國出口食品農產品國外通報不合格率多年來保持在萬分之六以下,山東省作為示范省更是在2016年實現食品農產品國外獸藥殘留“零通報”。
?
二是優化產業環境,促進外貿增長。在示范區內,指導地方政府優化和改善出口軟硬環境,提升產業集群出口能力,培育地方特色產品。
?
三是開展品牌培育,提升國際競爭力。示范區堅持“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輪驅動,創建了品牌培育激勵機制。建設過程中,通過“互聯網+示范區”、農超對接、產業文化節、國際博覽會等多渠道提高示范區品牌影響力。2017年示范區建設以來,山東鰻魚、煙臺蘋果等眾多食品已獲得歐盟標識認證。
?
四是打造“三同”示范,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一個標準,兩個市場”為主線,在不斷鞏固拓展國外市場的同時,鼓勵企業以高標準占領國內中高端市場,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
五是落實精準扶貧,增加“獲得感”。示范區建設通過完善種植養殖基地、生產企業、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穩定了產品購銷關系,推動農業“種得好賣得更好”,并且根據地方產業特色,倡導“一縣一品”。
?
關于下一步工作重點,熊先軍透露道,質檢總局將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要求,召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現場會,總結好示范區建設經驗和做法,堅持質量、效益為中心,支持有條件的省、市開展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市建設,打造示范區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