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中國 奶業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三產奶大國,奶業生產和加工水平也不斷提升,奶制品消費需求日益擴大,未來前景十分廣闊。
?
輝煌的成績 得益于中國奶業逐步的國際化和開放。在中國 乳業國際化進程中,為了準確把握國際奶業發展趨勢,掌握世界奶業科技與產業發展規律,少走彎路,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中國奶業競爭力, 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奶業協會近日聯合發起成立國際奶業戰略和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旨在架起國內外奶業協同發展的希望之橋。
?
“建立中心是中國奶業發展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會對中國奶業未來的轉型升級發揮巨大的作用。”中心主任、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
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
奶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產業,對于改善居民膳食結構、增強國民體質、增加農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嬰幼兒配方奶粉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祖國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
奶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業。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講過“小康社會不能沒有牛奶,十幾億中國人不能沒有自己的民族奶業”。
?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部署,為奶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奶業在進步,自信在建立。
?
“可以說,現在整個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脫胎換骨的進步,中國奶業已經進入了層次更高、實力更強、目標更遠大、質量安全穩定、持續健康的新階段。”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表示。
?
實事求是地說,自上游生產至下游銷售終端,無論是飼料、牛場建設、飼養水平、加工設備、加工工藝、加工標準、經銷方式、產品質量,與9年前比較,都不能同日而語,而是天上地下的冰火兩重天。
?
“和2008年完全不同,中國奶業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可以說中國奶業已經站起來了,成為了優等生。”李勝利說,中國奶業結構在作深度的調整,規模化成為主流,機械化和效率提高,奶牛數量大幅減少,單產卻在不斷提升,剩下的牛更健康更高產,質量安全得到了*大的保障。
?
從今年的奶業發展態勢看出,全年總體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勢頭。“養殖方式加快轉變,預計到年底奶牛規模養殖比例超過55%,奶牛平均單產達到7噸,比上年提高0.6噸。”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孔亮介紹。
?
此外,乳品質量安全狀況良好,前三季度,生鮮乳和乳制品抽檢合格率分別達到99.8%和99.5%,規模牧場乳蛋白、乳脂肪等指標達到奶業發達國家水平。乳制品消費穩步增長,大城市乳制品消費穩中有升,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消費增加較快。前三季度乳制品銷售量2291萬噸,同比增長5.1%。
?
不過,我國奶業是一個舶來品,主要的品種荷斯坦奶牛起源于國外。多年來,我國奶業的發展一直落后于西方奶業發達國家是不爭的事實。
?
“因此,有必要不斷地加強與國際奶業發達國家的交流和合作,借鑒如美國、歐洲、新西蘭等國家的產業發展、產業組織、技術研發的經驗,互利共惠,發展自己的民族產業。而中心正是搭建了這樣一個寬廣的平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表示。
?
生態立牧,種養結合
?
規模化養殖水平的顯著提高保障了奶源供給,隨之而來的環保也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大量養殖廢棄物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和利用,成為中國奶業發展的一大難點。
?
“資源約束的壓力隨之而來。2014年1月,《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實施,以及‘水十條’等對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奶牛場糞污處理的壓力越來越大。”李勝利說。
?
實際上,目前奶牛的數量一直在下降,今年全國荷斯坦奶牛已經不足700萬頭,北京、上海、天津的奶牛頭數下降幅度超過30%。專家指出,未來奶牛應該如何養、去哪養會成為突出問題。因此,在環保、質量和效益、模式和結構、利益聯結機制方面如何破題非常關鍵。
?
“在‘管’這個環節,我們要堅持養殖規模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李勝利表示,要做到生態立牧,種養結合,一頭牛要3畝地,既解決“吃”的飼料問題,又解決“排”的糞便問題。
?
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模式,形成現代化牛糞尿處理系統,實現了從糞污收集到糞污處理一體化。其中固液分離可以*大化利用糞污資源,大顆粒經過烘干、晾曬可以用作牛床墊料,小顆粒則可以用來生產有機肥,剩下的液體可以用來生產沼氣,沼液還可以用來施肥澆地。
?
據了解,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加大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的支持力度,擬安排20億元支持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繼續開展奶牛養殖大縣種養結合整縣推進試點項目。
?
畜禽糞污問題得到解決,也會反過來促進奶業健康發展。專家表示,中心的成立,會為國內帶來國外先進的糞污處理技術與理念,幫助國內企業更好地解決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燃眉之急。
?
機遇與挑戰,提升競爭力
?
近10年來,中國奶業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品質上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李金祥指出,我們和西方百年奶業發展相比,無論在技術、管理,還是在政策、監管,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奶類消費是畜產品中的短腿,我國居民人均奶類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發展中國家的二分之一,處于低水平飽和狀態。
?
我國城鎮化每年轉移人口約1500萬人,二胎政策的實施每年多出生300萬人左右的嬰兒。預計“十三五”期間,奶類消費將保持5%左右的年均增速,總量有望超過6000萬噸,比目前增加1500萬噸。
?
“中國有非常大的市場,奶業發展面臨滿足人民日益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給之間的矛盾,這將是巨大的機遇,同時也是挑戰。”李勝利說。
?
此外,飼草料的生產供應也是一大機遇。國家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草牧業。近年來密集出臺的糧改飼試點、草牧業試驗示范、青貯技術推廣等政策措施,促進了飼草料生產供應。
?
近年來,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多次配合農業部競爭力提升項目開展相關活動,比如金鑰匙、牧場主大學和信號學培訓等,為奶業產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
隨著國內外奶業的貿易往來、人員技術交流日益密切,國際乳制品在進入我國的同時,我國的乳企也紛紛走出去,搶奪奶業資源的國際化布局。
?
“我們應看到中國奶業與世界奶業博弈融合積*的一面,也應看到給中國奶業帶來挑戰和壓力的一面。”高鴻賓表示。
?
專家指出,我們仍然要重視奶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奶牛單產比歐美國家低30%,牛奶成本高出50%~****。奶業國際化充滿機遇和挑戰,如何壯大本土奶業,提升國際競爭力,這是中國奶業實現奶業強國夢想的歷史使命。
?
“這就要求行業不斷創新技術研究推廣模式,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技術。這也是中心的任務和使命。”高鴻賓說。
?
“未來,不僅僅中國要面臨諸多挑戰,世界各國都要面臨。眾所周知,美國在動物健康、生產效率和科技創新方面處于**地位,我們非常樂意與中國一起展開合作,迎接日益增長的乳制品需求的挑戰。”美國駐華大使館農業處公使銜農業參贊Bruce Zanin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
在本次大會上,中心選取山東得益乳業、北京中地牧業、南京衛崗牧業等企業建立合作示范基地,通過每年項目合作、科技交流、人才培養、產業交流等活動,讓我國奶業科研成果在全產鏈中進行集成、轉化、示范、推廣。
?
下一步,中心將開展國際奶業間深度交流,研究國際奶業發展趨勢,培養高層次奶業人才和培育擁有國際視野管理團隊以及科研創新團隊,為國家、政府主管部門和奶業行業獻計獻策,成為公眾信賴的國際國內**智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