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王東陽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
今天,日漸發達的農業為國人提供了豐富的糧、豆、菜、果、蛋、奶、肉、魚產品,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食物供給*其充裕的時代。
?
與之相伴隨的是,部分人群動物性食品、食用油等攝入過量,造成營養過剩、營養性疾病高發;同時,谷類食物作為主食的攝入量普遍減少,人們篤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觀念導致自身在健康的路上漸行漸遠。
?
在大快朵頤的同時,有節制、合理搭配的 飲食才是正道。如何才能科學食飲、健康常在?本期嘉賓將帶您了解食物與健康的學問。
食飲有節制 食材分屬性
?
我國古代先人總結出的膳食原則是“食飲有節”,同時還應“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意思是說,如果飲食不節制、生活不規律,就會損傷脾胃和身體。
?
如何做到食飲“有節”?古人養生推崇的是“三寒兩倒七分飽”。
?
“三寒”是指,在“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時節要注意防寒保暖。“兩倒”是指,要睡好子午覺。中醫認為,每日子時和午時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與“合陽”的關鍵節點,“子時大睡,午時小憩”,睡好子覺、午覺有利于人體養陰、養陽。“七分飽”是指,吃飯要吃七分飽,更不能撐著。
?
國外實驗也證明了節制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這一機制是說,細胞在饑餓時,為了自己生存保持必需的能量,會把體內無用或有害的物質吃掉。細胞通過自噬,能夠不斷更新細胞質中的各種組分,保持細胞活力。也就是說,人們在保證必要營養的前提下,每日減量30%的食物攝入,能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
《易經》中對食物和中藥材的區分表述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意思是天地之間任何具有相同屬性、功效的事物都是相通的,相互感應,都可按陰陽五行的分屬納入八卦。
?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員,當自然界中的物質與人體臟腑器官相契合時,依照這一原則挑選相同卦象的食物或藥材補益人體,就會發揮彼此*大的功效。
?
具體的分類方法如下:
?
將食物按其“性”分為熱、溫、平、涼、寒五類。如辣椒、花椒、茴香、狗肉、羊肉等為熱性食物;糯米、面粉、高粱米、板栗、大棗、桂圓等為溫性食物;粳米、玉米、黃豆、甘薯、馬鈴薯等為平性食物;小米、大麥、蕎麥、綠豆、薏仁米等為涼性食物;芹菜、苦瓜、黃瓜、西瓜、生藕、柿子等為寒性食物。
?
熱、溫、平、涼、寒五性理論數千年來一直指導著養生保健和臨床,以現代科學方法揭示其機理有著深遠的意義。
?
學者研究表明,食物或藥物的藥性主要影響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食物,其性多屬溫熱,而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食物其性多屬寒涼。不同“性”食物及藥物對機體內分泌系統功能的調節作用,是食物五性的重要作用機制之一。
?
將食物按其“味”分為辛、甘、酸、苦、咸五類。如米、面、雜糧等為甘味食物;西紅柿、山楂、杏、檸檬等為酸味食物;生姜、大蔥、洋蔥、辣椒、韭菜等為辛味食物;海產品、豬肉等為咸味食物;苦瓜、苦菜等為苦味食物。
?
將不同食物對應人體五臟六腑產生的不同的滋養作用,對食物進行“歸經”。如小麥、赤小豆、西瓜、蓮子、龍眼肉等歸入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黃豆、薏米、蘋果、大棗等歸入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紅柿、櫻桃、油菜、香椿等歸入肝經,有舒肝理氣的功效;蘿卜、芹菜、生姜、大蔥等歸入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歸入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
古人提出的“藥食同源”“藥食同用”及食物歸經理論認為,食物同中藥材一樣,大多歸入兩經或三經。如桑椹歸肝經和腎經,肝腎陰虛者宜食之;山藥歸肺、脾、腎經,凡肺虛、脾虛及腎虛者宜食之。
養生有搭配 飲食做推手
?
《黃帝內經》提出的人們日常飲食模式:“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
此外,還在食物性味歸經的基礎上揭示了食物的各類功效,“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也就是說酸味食物可斂肝陰,苦味食物可瀉心火,甘味食物可補脾氣之弱,辛味食物可散肺氣之郁,咸味食物可補腎虛。
?
人們在日常飲食中還不能偏食,因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
應知道飲食之忌,知曉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
中醫學認為,養生的前提是要辨清體質。在吸收古人經驗做法的基礎上,我國當代中醫學將人的體質劃分為九種類型。
?
這九種類型包括畏寒怕冷的陽虛體質、缺水急躁的陰虛體質、形體肥胖的痰濕體質、長痘易怒的濕熱體質、失眠憂郁的氣郁體質、反復感冒的氣虛體質、血脈不暢的血淤體質、易過敏的特稟體質以及氣血和諧的平和體質。其中,平和體質為正常體質,其他八種類型為偏性體質。
?
飲食不當是造成偏性體質的重要原因。如營養過剩促生氣虛或痰濕體質;營養不足促生氣虛或陽虛體質;飲食過咸促生陽虛間夾痰濕、瘀血體質;長期吃辣加重濕熱和陰虛體質;常食寒涼促生陽虛或瘀血體質;常吃夜宵促生痰濕體質;不吃早餐促生氣郁或痰濕體質;食速過快加重氣虛或痰濕體質。此外,生活起居不當等因素也會促使正常人的體質轉成偏性體質。
?
2009年,九類體質類型已被編制為《中醫體質分類與評定》標準,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對社會發布,以指導體質研究和應用。這一標準通俗易懂,實用性針對性強,已被政府和學術界認可。
?
如北京市發布的《首都市民中醫健康指南(2008版》,就采用了九類體質類型的養生方法。比如陽虛體質的人,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溫陽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薺等生冷寒涼食物;陰虛體質的人,可食瘦豬肉、鴨肉、綠豆、冬瓜等甘涼滋潤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籽等性溫燥烈之品。在指南中,其他體質類型人的飲食也按照食物的性味提出了相應的食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