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小麥是我國北方重要口糧作物,以河北省為例,長年種植面積約3400萬畝,總產量270億~280億斤。由于冬小麥生長在10月至來年6月初,正是該區域降水較少的季節,因而成為該區**耗水作物和灌溉作物。河北省農業灌溉用水145億立方米,其中冬小麥灌溉用水占總量的40%,是導致山前平原淺層 地下水和低平原深層地下水超采的重要因素之一。
?
在華北平原地下水嚴重超采區限采的背景下,各地將壓縮冬小麥種植面積作為“壓采”的一個重要措施,但對壓縮冬小麥種植面積帶來的問題缺乏深入研究,導致地方政府和農民無所適從,盲目調整。
?
單純壓縮冬小麥種植面積會帶來以下問題:一是影響當地居民口糧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二是增加冬春季降水的無效損失,這個時期常年降水量在80~100mm,單次降水量低于20mm,如果沒有作物消耗,這些降水基本變成土壤無效蒸發損失;三是缺少冬小麥的覆蓋,冬春季沙塵、霧霾將更嚴重;四是改種其他作物一樣消耗水資源,達不到節水目的。
?
其實,冬小麥原本不是高耗水作物,而是耐旱抗旱作物。它原產于西亞和中亞少水地區,*早引入我國的新疆也是干旱地區。但是,我國長期以來為解決糧食問題,堅持高產理念,為在北方冬春季缺水條件下保證高產,對其進行灌溉,進而使其成為高耗水作物。所以,冬小麥耗水是理念問題,而不是作物本身問題,應變革生產理念,擺脫高產路徑,發揮其生物節水潛力,限定產量,走優質穩產和補充灌溉的技術路徑。
?
中國科學院欒城試驗站*近8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冬小麥實施虧缺灌溉策略(足墑播種條件下,結合追肥只灌溉拔節期一次水,雖然比充分灌溉的冬小麥平均減產13.5%,但農田耗水量可降低70~90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9%,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節水。此外,研究結果表明,現有小麥品種在同等生長條件下,品種間的水分利用效率差異高達20%,生物節水潛力很大。目前,河北省已培育出一大批春季灌溉一水,產量穩定、質量高的冬小麥優良品種。若在華北平原實施冬小麥虧缺灌溉,按每畝減少一次灌溉水量50立方米計算,3400萬畝可減少灌溉用水17億立方米/年,相當于近期河北省地下水壓采目標。同時,單產穩定在800斤左右,總產仍可維系在270億~280億斤,產品質量提高,農民收入不減還增。
?
因此,我們建議:
?
——強制轉觀念。扭轉各級政府、農民長期形成的小麥是高耗水作物的舊觀念,由高產灌溉理念轉為調虧灌溉理念。大力推廣足墑播種條件下的春季一水灌溉制度和技術,保證冬小麥的生態功能和優質產品,在使農民節本增效的同時完成國家地下水壓采任務。
?
——選育節水抗旱品種。鼓勵科研單位選育冬小麥節水抗旱優質品種、建立充分調動作物自身調節功能的主動調虧灌溉技術體系,變作物被動受旱為主動調虧,形成限水灌溉下作物穩產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步的技術體系,為農民提供“套餐式”服務。在良種補貼中,加大冬小麥節水穩產優質品種的補貼力度,作為地下水壓采行動的重要舉措之一,在三年內將品種更新一次。
?
——加大小麥—玉米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的推廣力度。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需肥規律,通過管道和灌水器將水肥均勻、定時、定量浸潤到作物根系發育生長區域。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在冬小麥—夏玉米上使用,能實現畝產噸半糧,節水50%、節肥20%、節地5%、節工50%。建議對水資源按稀缺資源管理,加大節獎超罰力度,制定設備裝備企業優惠政策,實施標準化生產與服務,將節水設備列入農機補貼內容,鼓勵農民使用。
?
(作者王慧軍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作者張喜英單位:中科院遺傳所;作者郭進考單位:石家莊農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