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增產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東北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然而,近年來,東北大豆種植面積大幅縮減,加之今年入夏以來,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省出現歷史未遇的持續高溫少雨的干旱天氣,東北大豆生產形勢*為不利。
?
不過,在黑龍江省黑河北安市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項目的試驗田里,大豆長勢明顯好于一般生產田。專家組實收測產的結果也證明了增產增收的效果:示范區大豆平均畝產達到219.79 公斤,比常規播種方法高60.6公斤,增產27.6%。每畝增收242.4元。
?
這一數據表明,北安市大豆示范田的產量達到了同緯度地區國際先進水平,也充分展示了技術集成和科技創新在提升大豆生產水平上的顯著成效。
“金豆子”變“鬧心豆”
?
東北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豆主產區,東北地區大豆播種面積約占全國大豆總面積的1/2。從哈爾濱往北約600公里的黑河市就是東北大豆的傳統優勢產區。獨特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安全的生產環境,造就了黑河大豆的高品質;平坦連片的土地、**的機械化水平,成就了黑河大豆生產的規模化,黑河有生產均質優質大豆的優良條件。
?
“黑河地區大豆總異黃酮、總低聚糖、總皂甙、總類胡蘿卜素、總維生素E含量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鐵、錳元素含量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天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
據黑河市委書記秦恩亭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黑河市大豆種植面積始終占播種面積的70%以上。
?
不過,近年來,國產大豆受到了進口大豆的強烈沖擊。據悉,2015年,全國大豆消費量9300萬噸,其中,國內產量1000多萬噸,換言之,80%以上需要進口;2015年進口大豆8169萬噸、豆油881.79萬噸,占國際大豆、豆油貿易量的80%。與此同時,受大豆種植效益低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呈現“雙降”。
?
“即使近年來受到玉米和水稻的影響,黑河市大豆面積也保持在1000萬畝左右,占全省1/3,全國1/10。”秦恩亭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
?
盡管黑河大豆種植面積沒有大幅度縮減,但受國外大豆擠占國內市場、加工發展滯后等因素的影響,黑河的大豆生產和大豆產業發展遇到了不少問題和瓶頸,曾經的“金豆子”變成了“鬧心豆”。
?
當下,大豆產區缺口逐年擴大,大豆依賴進口的情況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在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大豆傳統產區如何在困境之中復蘇和突圍?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建立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是東北大豆的選擇。
?
綠色技術增產增效
?
事實上,從2008年成立以來,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緊密圍繞東北大豆主產區的生產技術需求,集成多項核心技術的綜合技術模式,構建了適合不同輪作周期的糧豆持續均衡增產的技術途徑,制定了相關技術規程,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了設立輪作補貼的政策建議,得到重視與采納。
?
2013年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結合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啟動實施了糧食增產增效綜合技術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大豆是項目重點研究和示范的對象之一。項目選擇東北和黃淮海大豆主產區開展示范,突破關鍵技術瓶頸,集成組裝國內外現有重大技術成果,探索建立不同區域大豆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
2016年,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啟動實施了“大豆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示范項目”,把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研究與示范模式推廣到全國大豆主產區。
?
“該項目在黑龍江省北安市、嫩江縣和建設農場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區和大興安嶺農墾集團、吉林省敦化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等7個縣市實施,每個縣市安排4個2000畝以上的地塊,共落實面積6萬畝。”韓天富說。
?
據項目組專家介紹,近年來東北地區南部和中部玉米面積迅速擴張,大豆種植區域逐步北移,集中到黑龍江省第四、第五積溫帶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嶺南地區。
?
這些地區無霜期短、積溫低,秋整地時間不足,造成大豆田春季整地、失水散墑現象嚴重,春旱發生頻繁,嚴重制約播種質量和苗期生長。同時,大豆與玉米等作物的輪作體系尚不完善,上下茬機械作業環節不配套,作業質量和技術到位率低。加之病蟲害防控技術落后原因,病蟲草害發生較為普遍,嚴重影響大豆產量、品質和效益。
?
針對東北地區大豆的生產技術需求,項目組集成了優質食用大豆新品種、大豆玉米輪作倒茬技術、深松淺翻蓄水保墑技術、信息化精準生產技術、減量增效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除草劑安全施用技術、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大豆品質評價與食品加工技術九項核心技術。
?
實驗和數據證明,輪作倒茬、秸稈還田等核心技術具有其技術優勢。“據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海倫大豆綜合試驗站21年的定位實驗結果,大豆—玉米輪作比連作玉米土壤有機質高15.6%,大豆茬比玉米茬土壤水分含量提高21.5%,速效磷含量提高16.3%。如果以連作玉米的產量為****,大豆和玉米兩區輪作使玉米增產8.8%;玉米—大豆—小麥三區種植,玉米增產14.1%。”韓天富說。
?
我國每年糧食產量超過5億噸,秸稈理論資源量在8億噸以上,可收集秸稈資源約為7億噸。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東北地區的秸稈資源豐富。“僅其中含有的氮、磷、鉀、硫四大礦質元素的價值就達1500億元人民幣。如考慮有機質對土壤的貢獻,其價值將成倍增加。秸稈還田的實現,不僅可穩步提高土壤有機質和保水保肥能力,實現用地養地的結合,而且可提高還田當季和下茬作物的產量。”韓天富解釋道。
?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及國內外多年的研究也表明,覆蓋是秸稈還田的*佳模式。2012年以來,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在黃淮海地區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種植耐密抗倒大豆品種,連年創造麥茬夏大豆畝產550斤的高產典型,2015年更是獲得了畝產676.56斤的黃淮海大豆*高產量紀錄。
國產大豆以“食用”突圍
?
“黑龍江省所生產的大豆顆粒圓潤飽滿,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高,現有大豆品種平均脂肪含量占20.1%,高的可達22%,蛋白質含量平均占40%,高的可達45%,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黑龍江省農委副主任李世潤表示。
?
在專家看來,目前我們正在加快推進小康目標的實現,人們對改變食物營養結構的愿望十分迫切,對食物蛋白需求增加十分迫切,大豆能滿足這種發展趨勢的需求。目前大豆形成了兩個不同市場,進口大豆可用來榨油,國產大豆主要食用,高蛋白的食用大豆或將成為中國大豆發展的方向。
?
“大豆綠色增產增效的總目標還要圍繞國內大豆生產的穩定發展來制定。重點促進國內食用大豆的穩定發展,構建和諧的戰略目標,大力開展科技創新,走出一條我國大豆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戰略路徑。努力提高大豆競爭力、大豆產出率,保障食用大豆的質量。未來還要通過供給側改革更好地滿足食用需求,更好地創造市場。”在觀摩了東北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項目之后,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
?
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潘文博也表示,針對當前大豆生產發展問題,在大豆科技創新方面要實現“兩提一降”的目標——提高產、提品質、降成本。其中,大豆“提品質”要實現錯位發展,錯位經營,重點要發展優質食用大豆,滿足居民對優質植物蛋白的需求。
?
陳萌山建議探索大豆生產的集約化、機械化、綠色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我國加工食品食用大豆具有悠久歷史和傳承,所以,大力發展食用大豆既創造需求又改善供給,是大豆進行結構升級*終的選擇。”
?
“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加大對食用大豆的科研支持力度,未來食用大豆面臨哪些問題現在要提早布置,加快研究,支撐未來食用大豆產業的發展。”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