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荷 奶業發展中心在“第七屆 中國奶業大會暨2016中國奶業展覽會”上發布了《中國奶業白皮書(2015》,這是中心繼2014年6月于西安奶業大會上首次公開發布白皮書之后的又一次行業權威發布。該白皮書的編撰匯集了中荷兩國權威專家資源,不僅為國內奶業全產業鏈的發展與變革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同時也成為指導中荷奶業發展中心進一步制定未來工作計劃的科學與理論依據。
?
2015版中國奶業白皮書主要圍繞中國奶業產業鏈的整體情況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奶牛養殖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中國乳制品加工業的布局,以及對中國乳品消費市場的變化分析等。
關鍵詞一:“規模化養殖”、“種養結合”
?
“這些年,中國奶牛養殖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2014年,散養戶占到40%,養殖小區占到30%,規模化牧場占到30%。2015年,該數據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散養戶下降到25%,而在2008年,該比例高達60%以上。此外,養殖小區的份額也有所下降,而規模化牧場的比例卻在持續增加。預計在未來幾年,散養戶比例將大幅減少,養殖小區將降到百分之十幾。”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主任、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教授在講解白皮書時,提出“規模化”是未來奶牛養殖的重要方向。
?
根據白皮書引用的農業部數據顯示,100頭奶牛以上的規模養殖(包括小區比例自2006年開始呈現明顯上升趨勢,2013年,該數據為41.07%,2014年超過45%,2015年達到49%。(如圖1
圖1:100頭以上規模存欄比例 (數據來源:農業部
?
隨著散戶加速退出市場以及養殖小區的逐漸轉型,規模化家庭牧場和現代化牧場將成為未來的養殖主體。
?
然而,在奶業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奶牛選育選配、飼料轉化效率改善,奶牛福利與舒適度、糞污處理技術和牧場經濟管理與運營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目前中國無論大規模養殖場還是小規模養殖戶,很多都是“種養分離”,尤其是在以“千頭牧場、萬頭牧場”為主打的規模化養殖模式下,奶牛養殖的成本和環保壓力凸顯。而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種養結合”是發展現代奶業的一條重要規律。通過實施“種養結合”,牧場可實現優質粗飼料的基本自給,動物福利改善和糞污還田利用,這樣能達到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生鮮乳質量和減輕環境污染等可持續性發展目標。
?
2013年,國務院正式出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規定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推廣經濟、高效的糞污綜合利用模式。同時,政府還陸續出臺一系列促進草牧業發展、苜蓿和玉米青貯生產的扶持政策,促使大型企業在建造牧場時環保意識和資源循環利用意識明顯加強,更注重對“種養結合”養殖模式的應用。
?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促進中荷雙方在奶業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中荷奶業發展中心自成立以來即陸續投入科研力量,聯合中荷專家在奶牛長壽性、飼喂效率和方式、規模化牧場經濟模型分析、土地資源*大化利用、牧場糞污處理利用等領域開展多項專項研究,積*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種養結合”生態友好的奶牛養殖模式,以期實現奶業發展的“環境和諧”。
?
關鍵詞二:原料奶品質、奶業振興
?
與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和養殖水平不斷提高相對應的是,原料奶品質的不斷提高。
?
據來自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的220家示范規模牧場的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示范牧場生產的原料奶乳脂率、乳蛋白率分別達到3.83%和3.15%,比2010年提高了3.0%和1.3%,細菌數和體細胞數分別為17.3萬個/ml和29.4萬個/ml,比2010年降低63.5%和23.6%。
?
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也在2014年對全國13個省市的205個奶牛牧場,共計24.4萬頭奶牛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包括牛場基本信息、飼喂管理、飼草使用、畜舍條件和原料奶生產條件等做了全方位的調查與分析。調研數據顯示,牧場平均奶牛存欄1202頭,產奶牛存欄687頭。每頭產奶牛每天產奶25.41kg(校正值,干物質采食量20.10kg,日糧成本為55.35元,飼喂效率達1.27。原料奶牛奶乳脂率3.88%,乳蛋白率3.19%,體細胞數31.48萬/ml,細菌數14.00萬/ml。在原料奶衛生指標方面,參與調研的規模化牧場水平已趨近或超過歐美標準。(如圖2
圖2:中荷奶業發展中心2014年調研數據
?
由以上數據不難看出,隨著國內原料奶品質的總體上升,奶業振興將不再是一句口號。
?
關鍵詞三: 低迷
?
再來看看我國的乳品加工領域,縱觀中國奶業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到了2015 年,液態奶(如圖3、干乳制品產量都恢復了增長,只有奶粉產量仍在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 年,規模乳品企業共生產液態奶2,521.00萬噸,同比增長4.72%;干乳制品261.53萬噸,同比增長3.46%,其中奶粉141.95萬噸,下降4.50%。
圖3:2000年至2015年中國液態奶年產量
?
國內對奶粉產量的統計,包含了工業奶粉和嬰幼兒配方乳粉,這兩類產品都受國際市場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奶粉產量仍在下降,并影響了干乳制品的增幅。從2008年至2015年中國奶粉年產量的統計數據中,我們看到,在經歷了漲幅波動后,中國奶粉年產量在2013年達到了峰值,之后又有所下降,這些都歸因于如下幾個因素:一,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被進口產品搶去了大部分市場;二,工業奶粉直接受到低價進口產品的沖擊,酸奶、乳飲料、餅干、烘焙等產品的生產部分使用了進口奶粉。(如圖4
?
圖4:2008年至2015年中國奶粉年產量
?
即使液態奶、干乳制品產量恢復增長,但乳品加工行業的盈利能力仍然在2015年顯現了大幅下降的趨勢。銷售額增幅小于產量增幅,說明乳制品出廠價格下降,利潤總額增幅也大幅縮小,表明乳品消費仍然低迷。
?
關鍵詞四:產業布局、國際合作
?
為了擺脫低迷現狀,振興中國奶業,整個產業鏈近年來一直在不斷嘗試變革。以乳制品加工業為例,重新產業布局成為重要戰略舉措,而產業布局與兩大因素脫不開關系:原料容易獲取、靠近主消費區。隨著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企業面向全國布局,乳品加工業布局也發生了變化,即,向主消費區擴展。如,安徽省由于距離主要消費地區近,雖然原料奶產量較低,但液態奶產量較高,伊利、蒙牛在安徽都有加工廠,因此帶動了安徽的乳品生產,2015 年液態奶產量88萬噸,全國排名第11位。
?
此外,隨著乳品加工業布局的變化,主產省的奶源也輸向外省加工。以內蒙古為例,2015 年牛奶產量803萬噸,但液態奶產量僅有276萬噸,干乳制品產量17萬噸,除牧民自己消費一部分外,很多原奶被運向外省。
?
同時,隨著奶業發展的全球化競爭加劇,乳企間的國際合作也在逐漸增多,除了國外乳企在中國的投資與合作,如恒天然收購貝因美18.8%的股份,更有中國乳企的海外投資,如光明食品集團收購以色列Tnuva77.7%股權完成交割,同時也有中國乳企頻繁與國外科研學術機構就技術研發方面達成合作,如新希望乳業與新西蘭皇家農科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些都為中國奶業搭建了深度國際化發展的環境。
?
關鍵詞五:恢復性增長,進口偏好
?
作為奶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乳品消費在奶業產業鏈條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新版白皮書中,除了使用宏觀統計數據對2013年之前的乳品消費總特征進行了詳實的分析,更選取了具有代表性大型超市提供的相關乳品銷售數據及分析,以幫助讀者認識近年來我國乳品消費市場的現狀及變化趨勢。
?
合作超市提供了自2007年11月至2015年12月以來共計9年、108 個月包括液態鮮奶、奶粉等所有產品的數據,其中涵括了產品類型、原售價、銷售量、銷售額、毛利潤率等信息和指標。此外,2014年至2015年的數據還包括了冷藏發酵奶與冷藏調味奶銷售數據。
?
監測數據表明,包括液態奶與奶粉(折算成原奶在內的乳品總銷量自2008年以來,先后經歷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銷量從快速下降到波動徘徊,一直到2014年再次觸底后,雖整體波動但呈上升趨勢,說明乳品消費需求已重新進入上行通道。截至2015年12月,月總銷量移動均值升至29762公斤,比*低點提高48.6%。(如圖5
?
圖5:所有乳制品折算成原奶后的銷量變化
?
與國產乳品在消費市場所經歷的變化與波動不同,進口乳品未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并在此期間保持了基本穩定的發展,其后分別在2011年及2014年產生兩次明顯的提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7月進口乳品銷量移動均值歷史性地超過國產乳品,其銷量占比的移動均值繼續提高,并在當年12月達到55.2%。由此可見,以上所提到的乳品消費進入恢復性增長通道主要是因為進口產品的增長。
?
《中國奶業白皮書(2015》通過宏觀數據統計及來自實地、長期的監測及考察數據對整個產業鏈進行了全面的觀察與梳理,力求為行業提供專業和及時的可借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