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7月6日訊:據 臺灣媒體報道,根據臺灣環團統計,每年有高達800噸的 塑料流入海洋,使得海洋垃圾中,有6到8成都是塑料,這些塑料碎裂成無法分解的塑料微粒,吸附和釋放有毒物質,成為魚、蝦、 貝類的食物,再經由 食物鏈,通通被人類吃下肚,造成新食安危機。
?
據報道,臺灣綠色和平發布“ 海鮮中的塑料”報告,從2002年至2013年,全球塑料產量從2.04億噸增加至2.99億噸,10年內增加了快1億噸,而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化作50兆件的塑料碎片在海上飄流,再因風化或日曬碎裂成數百或上千的塑料微粒。
?
塑料微粒體積小于5毫米,常帶有有毒物質如塑化劑、雙酚A、壬基酚、多氯聯苯(PCBs和多環芳香烴(PAHs等,有吸附并釋放有毒物的特性,常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貝類誤食,再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并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衍生出更多生態和環境污染問題,間接影響人類健康。
?
實地調查發現,人類常食用的海鮮已經避不開這些污染,英吉利海峽拖網船的漁獲樣本中有36.5%的魚體內含塑料,而121種來自地中海中部的魚類,有18.2%的旗魚、大西洋黑鮪和長鰭鮪的樣本中含塑料碎片,在克萊德海域,83%的挪威龍蝦胃中殘留塑料細絲;巴西圣保羅桑托斯河口的淡菜、大陸海岸和北海的紫殼菜蛤、大西洋的牡蠣等,體內均驗出含塑料微粒。
?
塑料微粒除了自然風解產生,還有更多刻意加工的柔珠,被添加在清潔日用品或磨砂產品中,使用過后沖洗入海洋,無法自然分解且難以搜集,成為*小卻*強大的海洋殺手,使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中,提議全面禁用塑料柔珠。
?
臺灣“環保署”于上月初宣布明年將公告禁用塑料微粒,但綠色和平海洋項目主任顏寧認為,臺灣腳步太慢,時程與細節未明,應該跟美國同步,現在就開始禁用,并且停止生產塑料柔珠。
?
顏寧說,雖然目前仍缺乏證據,證明塑料微粒會直接危害人類健康,但還是需提高食安警覺,別讓海鮮淪為食安兇手之一。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