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日前,本報連續報道了鄭州市 豆制品市場存在的問題,不少菜市場的豆制品來源不明,供應商無法提供正規進貨憑證。一方面, 衛生狀況堪憂的作坊屢禁不止,占據鄭州市場半壁江山,另一方面,正規豆制品企業所生產 豆腐在市場上受冷落,這種情況在鄭州已經形成多年,而且大有 小作坊打敗“正規軍”之勢。
?
雖然相關部門對問題作坊查處從沒有間斷過,但是“舉報查處”并沒有從根本斬斷問題作坊的利益鏈條。記者調查時發現,目前市面上豆腐行業競爭處于無序狀態,市場準入制度基本空白,是導致該行業種種亂象的重要原因。業內人士表示,在規范市場秩序基礎上,建立豆制品市場準入機制,實行產品可追溯,有效保證市場豆制品的質量,確保市民吃上放心豆制品。
?
現象
工人勸親朋好友不吃自己做的豆腐
?
日前,記者在探訪鄭州市西郊一處豆制品作坊時發現,作坊內溫度高達40℃,多名工人光著膀子干活,更有工人嘴里叼著煙卷干活,衛生條件令人擔憂,就是這樣的作坊,每天有上千斤豆制品從這里流出,流向菜市場、單位食堂和學校等。
?
記者在和工人聊天中獲悉,他們根本不吃自己生產的豆腐。“眼不見為凈,見了就不吃了。”一名工人表示,自從他來到小作坊打工后,不但自己不吃豆制品,也勸家人不要吃作坊產的豆腐,因為根本不衛生,還是多吃點蔬菜好。對于添加劑的使用量,工作人員表示添加時全憑感覺。
?
鄭州市北環一家豆制品加工作坊地處一片棚戶區,周邊不但有垃圾收購站,還有不少工業倉庫。作坊內臟亂不堪,在一處案板上擺放著一大片已經制作好的豆腐,白色的豆腐上蒼蠅嗡嗡飛。
?
知情人士表示,這里每天生產上千斤豆腐,都銷往附近批發市場。
?
說法
河南生產豆腐的獲證(QS企業不到20家
?
來自河南省豆制品行業協會的資料顯示,河南省僅豆腐的銷量每天就有600多萬斤,但100多家豆制品獲證(QS企業中,生產豆腐的獲證企業不到20家,而全省小作坊就有6000家,市場上大部分豆腐都是由無證小作坊生產出來的。豆制品一年的銷售額更是高達150多億,其中90%以上都是小作坊生產。
?
鄭州一家正規豆制品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豆腐在中國流傳兩千年,花樣多,品種多,它低門檻低成本的制作工藝決定了豆腐小作坊的存在。一些市民錯誤認為,機械化生產出來的豆腐,沒有手工豆腐好吃。這其實是與當下食品安全要求、與現代食品生產要求相矛盾的。
?
同時,市場上大量游離監管之外的豆腐小作坊,其中不乏往豆腐里非法添加防腐劑的違法犯罪行為。業內人士表示,鮮豆制品保質期一般情況下在12小時以內,特別是6-9月份,在高溫的天氣下,兩個小時就會打滑變臭,為了保鮮防腐,一些不法商販就會在制作豆腐的過程中添加防腐劑,往浸泡豆制品的水里添加福爾馬林。農貿市場的豆腐,一放就是一整天,明顯是有問題的。但是,*令人痛心的是消費者買這樣的豆腐卻渾然不覺,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小作坊。
?
無序
劣幣驅逐良幣,正規豆腐企業難敵小作坊
?
河南省豆制品行業協會的相關資料顯示,正規豆制品企業生產的豆腐進了部分超市,因為這些企業有資質。但鄭州豆制品市場主要是以農貿市場、蔬菜批發市場學校、飯店為主體的。而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學校、飯店,占**優勢的仍然是小作坊生產出來的產品。
?
申喉告訴記者,正規獲證豆腐企業由于在食材選用、生產條件、配套設施、環保評測等方面都符合國家要求,這些投入需要大量資金,這就決定了獲證企業的豆腐成本無法在終端市場上與小作坊生產的豆腐在價格上相抗衡。
?
一位正規豆腐企業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食材成本對比,正規企業用非轉基因大豆,成本2.6元/斤,而小作坊大都食用的轉基因大豆,成本1.4元/斤;從輔料成本對比:企業使用的可食用級石膏8000元/噸,可食用氯化鎂10000元左右/噸。小作坊大都使用工業石膏2000元/噸,工業鹽鹵(鹵水500元左右/噸;從產量方面,正規企業1斤大豆可以產2.3-2.5斤豆腐,小作坊1斤豆可以產2.8-3斤豆腐,小作坊生產豆腐含水量大,添加劑的不正規使用,都可以增加產量。
?
“所有這些成本加起來要比小作坊高****還多,但產品價格只高10%。”該負責人說,而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追求利益*大化,誰的價格低賣誰的豆腐,甚至還會把小作坊的產品當做正規廠家的產品去賣。而一些學校、職工食堂、工地食堂等采購商,買了這些東西他們不吃,自然是以價低為標準,這樣又助長了小作坊的生產。
?
監管
查處從未停止,作坊改頭換面繼續干
?
對于小作坊生產存在的問題,作為政府監管部門的治理也沒有停止過,群眾舉報、抽檢不合格等都會對小作坊進行查處,要求立即關門停業,甚至暫扣生產設備。但是,豆制品生產成本低,受利益驅使,小作坊換個地方改頭換面繼續生產。
?
2013年5月21日,執法人員根據群眾舉報,在柳林鎮安莊村將一個無證生產豆制品的黑作坊端掉。該作坊每天生產3000斤豆腐,全部銷往附近農貿市場。
?
2016年6月29日,鄭州市食藥監局、中原區食藥監局、中原區執法局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組,突查中原區豆制品作坊聚集區,關閉4家無證生產作坊。
?
有業內人士稱,國家對于小作坊的懲治一直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因此,小作坊雖屢屢曝光于媒體,頂多是關停,這并不影響它們換個地方重新開張。群眾對豆腐的需求大,所以很多作坊不顧法律,唯利是圖。有作坊將生產的豆腐送進超市,菜場內熱銷的豆制品來自周邊的城中村,甚至在有的學校,師生們食用的都是“來歷不明”的豆制品。
?
建議
建立追溯機制,讓問題豆腐失去市場
?
“問題作坊屢禁不止,*重要原因就是有其存在的市場。”采訪中,一位豆制品企業負責人如是說,“如果管理部門將市場卡死,沒有相關資質的產品不能在市場銷售,自然被淘汰。”
?
“并不是讓所有小作坊都關門,那些符合條件的作坊能在相關部門備案,納入管理體制,食藥監部門定時監督檢查、抽查,將合格的安全產品提供給消費者,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該負責人說。
?
其實,對于市場管理部門來說,為了給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建立健全市場準入機制迫在眉睫。“所有進入市場銷售的豆腐都可追溯,有條件可采取預包裝形式,打上二維碼,掃描就知道豆腐來自哪里,產品出了問題可查找根源。沒有預包裝的豆腐,商戶每天要提供正規的進貨票證,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不允許在市場上銷售,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小作坊問題豆腐泛濫局面,確保市民吃上放心豆腐。”該負責人說。
?
“企業只有發展到一定規模,才能有效發揮其帶頭示范作用;只有企業在規模化生產中取得效益,才能保持生產的再投入,促進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新產品的不斷開發,使整體產業進入良性循環軌道。”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豆制品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衛祥云曾表示。但是,由于傳統豆制品屬于低值微利產品,加上豆制品行業入市門檻低,小作坊數量較多,嚴重沖擊和擾亂市場秩序,使得豆制品行業亂象叢生。
?
截至記者發稿,從相關部門傳來好消息,河南省針對小作坊的整治立法工作正在加緊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