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土地改造后,我家的30畝地種起來方便多了,勞動時間縮短一半。以前收割麥子后,機動車無法進入,只能靠人工往出背。”20日,63歲的農民郭玉文站在自家的田埂上笑著說。
郭玉文腳下的土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地區河套平原。
官方資料顯示,河套平原灌區是亞洲*大的自制流灌區。該地區現有耕地面積1058萬畝,擁有5個國家重點產糧大縣,被外界譽為
然而,“塞外糧倉”也由于土地鹽堿化嚴重、灌排不配套、基礎設施缺乏等原因,仍有幾百萬畝劣質田地。這些田地分布零散、地勢不平、產量低下,制約著農業發展及農民積*性。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永勝村村民范軍有140畝地,過去都分布在村周圍的各個角落,大大小小共有50多塊。“有的地不到1畝,路不通,大型農用機械根本無法進入。澆地的時候,地勢低的地方已經澆了好幾次水,地勢高的地方頭一次水還沒澆上。”范軍無奈地說。
如何治理改造“不成器”的土地,成為內蒙古政府及當地政府必須面對的事情。
在2007年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河套灌區5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成為是次會議10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巴彥淖爾市農業綜合開發辦辦公室主任邢國良告訴記者,改造項目從2008年始至2017年終,每年改造50萬畝,總投資估算為48.5億元人民幣。
截至目前,巴彥淖爾市7個旗縣區已改造中低產田400萬畝,共投入資金32億余元。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新公中鎮黨委副書記孫錫良發現,項目實施后,農民從過去“廣種薄收”轉為“精耕細作”,現在一個40歲的農村勞動力種100畝地,很輕松。
“*初,地多、地好的農民都不愿意改造,怕重分以后土地面積減少。事實上,項目實施后,耕地面積不但沒有減少,而且有了一定的增加。”孫錫良說。
據了解,通過清理田間積土、改良鹽堿地、改造廢棄土地等方式,8年間耕地面積增加了10%左右。
“以前只能種植葵花的地,土壤改善后可根據市場需求和訂單,種植小麥、玉米及瓜果蔬菜等高效作物,一些先進的栽培技術也能得到運用。”巴彥淖爾市農業綜合開發辦辦公室副主任任飛說。
另一組數據也在印證河套灌區劣田改造所取得的成效。2015年,巴彥淖爾市糧食產量達到69億斤,比改造前的2007年增加了30億斤。“相當于再造一個塞外糧倉,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讓80萬農民受益。”內蒙古農業綜合開發辦辦公室副主任林虓崢表示。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農民韓偉說,如今30畝的土地收入可達4萬元,比改造前提高近一倍。同時澆灌時間縮短2/3,每畝地還可節水60立方米。
在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看來,適應農業機械化、節水灌溉和高效種植的需要,改造中低產田,既是農區長遠發展的基石,也是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措施。
“促進農民富裕,也應該從*基礎的提高土地質量和現代農業生產適應性入手,解決農民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問題,從整體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于光軍說。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