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民眾“迷信”有機,總認為有機更營養,但專家指出,有機與否并不影響營養素,
差別只在有無農藥檢出。(
???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面對可能的有機風暴,
??? 目前臺灣一年有機農產品的產值約30億元(新臺幣,下同,某大型有機農產品業者指出,臺灣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6000公頃,但可種植面積達81萬公頃,現在開發面積僅7.4%,有機產品的認證數目其實還不算泛濫,問題在認證把關的過程相當松散,讓許多號稱“有機”的產品其實“不有機”。
??? 業者指出,目前“農委會”授權的合法CAS標章有機認證單位,包括中興大學、成功大學、慈心等共十幾個。可是這些機構就和食品GMP認證一樣,一年只到現場抽驗2次,次數根本不夠。
??? 業者說,有機產品生產流程,充滿太多污染的管道,所謂有機產品,就是不能有農藥與重金屬殘留。但他質疑,臺灣有機產品認證規定,有機田地與非有機田的隔離帶卻只需6公尺,現在噴灑農藥都采動力噴射,用小發財車沿路噴,只要風一大,很容易就污染到旁邊的有機農田。
??? 第二是“有機轉型”的灰色地帶漏洞。業者說,從非有機農地轉成有機農地,中間轉型期約2至3年,種出來的農產品才可以說沒有農藥殘留。但是,事實上,很多轉型期生產的農產品,早都已經打著有機招牌在賣,這能說是安全的有機產品嗎?
??? 此外,有機產品需要用有機肥料施肥,但許多有機業者都偷偷用化學肥料,也就是如硫酸氨、尿素,這些石油產品附加物生產的肥料,很難被檢出。也有許多小農為節省經費,拿雞糞當有機肥,但雞糞內含抗生素,很容易就產生病菌。
??? 而就算完全沒有被農藥污染,但如果水源不干凈也沒用?業者指出,像臺南北門、云林口湖的地下水源,都檢測出有重金屬的砷污染,但當地的有機小農都是抽低于警戒線的地下水灌溉,安全令人憂慮。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