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出口酒種結構來看,白酒為主要出口品種,出口額占比達46.4%,啤酒、葡萄酒和其他酒種占比分別為29.7%、6.8%和17.1%。其中,白酒出口額為2.54億美元,同比下降26.7%,出口量為1.4萬千升,增長10.7%;啤酒出口額為1.63億美元,增長15.6%,出口量為24.9萬千升,增長10.5%;葡萄酒出口額為0.37億美元,下降50.9%,出口量為0.2萬千升,下降7.6%。
? ? 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飲料酒生產企業主營業務收入7622.9億元,同比增長9.6%,增幅較前一年回落10個百分點。其中,白酒、啤酒、黃酒分別增長11.2%、9.3%和12.2%,葡萄酒下降8.5%。
? ? 2013年,典型酒類流通企業飲料酒銷售收入同比下降3.1%,結束連續多年20%以上的增長速度。其中,批發企業下降2.7%,零售企業下降6.5%。
? ? 2013年,典型酒類流通企業酒類商品批發加權價格同比下降5.1%,零售加權價格下降3.7%。其中,高端白酒價格回落明顯,重點監測的11種高端白酒單品批發加權價格同比下降8.7%,零售加權價格下降6.7%。
? ? 從全年變化趨勢看,2013年白酒零售價格同比降幅呈逐月擴大態勢,高端白酒尤為明顯;啤酒、葡萄酒價格與上年相比,呈現前低后高態勢,但波動幅度不大。
? ? 圖10 ?2013年酒類平均零售價格同比增速走勢圖
?
? ? 3.利稅總額
?
? ? 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飲料酒生產企業利潤總額1020.5億元,同比增長0.1%,增幅較上年回落37個百分點;納稅總額為821億元,增長0.6%,增幅回落21.1個百分點。
?
? ? 2013年典型酒類流通企業實現利潤305.5億元,同比增長3.9%,增速回落20.5個百分點;繳納稅收285.1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回落34.5個百分點。
?
? ? 4.上市公司情況
?
? ? 根據滬深股市數據,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國酒類行業上市公司共30家,營業收入總計1625.6億元,同比下降1.2%;凈利潤總計397.9億元,同比下降11.6%。其中,部分大型白酒企業主營收入、利潤下滑明顯,青島、燕京等啤酒企業業績實現了較快增長。
?
? ? 受業績下滑等因素影響,酒類上市公司股價總體大幅回落,市值總計4887.6億元,同比下降32.1%,部分白酒企業市值下降幅度超過40%,而同期滬深市值增長了3.8%。2013年底,全國酒類行業上市公司市值總和占滬深兩市總市值的2.0%。
?
? ? (四行業現代化程度
?
? ? 隨著酒類市場發生深刻調整,酒類流通行業和廣大企業更加重視經營管理和技術創新,更加注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現代流通,各項流通標準規范得到廣泛運用,酒類經營者登記備案和隨附單溯源管理制度得到進一步落實,市場經營秩序明顯改善,流通效率穩步提升,流通成本有所降低,酒類流通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
?
? ? 酒類電子商務快速發展。2013年,酒類生產和流通企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官網直營B2C、綜合性B2C商城、C2C集市以及酒類B2C商城等電子商務平臺不斷涌現和壯大;O2O模式快速興起,推動了線上和線下優勢融合。據首屆 中國酒業互聯網大會數據顯示,2013年電商渠道酒類銷售額達73億元,同比增長93.1%,其中白酒銷售占48%。
?
? ? 酒類連鎖經營不斷拓展。2013年,大型酒類流通企業不斷提高連鎖經營率,物流配送門店快速發展,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流通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水平明顯提高。北京酒類連鎖經營店鋪已近萬家,北京糖業煙酒集團、朝批商貿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提高連鎖經營率和配送覆蓋面,銷售額逆市上揚;山西酒類連鎖經營額已占銷售總額的15%。
?
? ? 酒類追溯體系不斷完善。近年來,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商務部在酒類產銷較為集中的省份組織開展了酒類電子追溯體系試點。2013年,在試點工作帶動下,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酒類電子追溯標準體系,為酒類電子追溯“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設備、統一查詢”奠定了基礎。茅臺、五糧液、張裕、瀘州老窖等一批酒類龍頭企業利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二維碼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電子追溯,**在快速消費品中實現了互聯網與物聯網的融合,初步建立了酒類溯源體系。上海、山西等地積*推進地方酒類追溯信息平臺建設,北京、河北、遼寧等十多個省區市開展酒類流通電子隨附單追溯,酒類追溯鏈條不斷完善,追溯覆蓋面和受益面不斷擴大。
?
? ? 二、酒類流通行業存在的問題
?
? ? 全國性法規建設滯后
?
? ? 酒類是關系消費安全、國家稅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特殊食品,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普遍進行嚴格管控。目前,我國酒類行業主要依據《 食品安全法》和《酒類流通管理辦法》進行管理,前者主要針對一般商品,難以滿足對酒類特殊性的監管要求,后者屬于部門規章,法律層級較低。此外,商務部先后發布實施了一系列酒類標準規范,但大多屬于推薦性標準,強制力相對較弱。全國有十余個省區市出臺了地方性酒類管理法規,但各地立法缺乏統一銜接,既不利于酒類大市場大流通發展需要,也不利于酒類行業管理。
?
? ? 產銷結構失衡凸顯
?
? ? 產能過剩突出。由于前幾年市場需求旺盛,價格屢創新高,行業效益攀升,利潤豐厚,酒類行業成為境內外產業和金融資本追逐的熱點領域,有的企業甚至囤貨牟利。2013年白酒產量比2003年增長了2.7倍,企業庫存普遍達到近年來*高水平。消費結構畸形。由于近年來酒類企業紛紛追逐高端酒品的生產和流通,不斷強化了酒類市場消費“倒金字塔”型的畸型消費結構。2013年,受多種因素影響,結構失衡問題集中顯現,高端酒動銷困難、量價齊跌,有的品種甚至價格倒掛,銷售額大幅下滑。
?
? ? (三行業發展方式亟需轉型升級
?
? ? 一是流通組織化程度較低。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酒類流通缺乏完善的市場準入限制,酒類流通主體“小、散、弱、亂”,既不利于行業發展,也不利于酒類管理。據測算,當前我國酒類流通主體超過300萬家,中小微企業及個體經營者占絕大多數,運營能力和服務水平良莠不齊,有的甚至成為制假售假的窩點。二是流通模式較為粗放。酒類流通仍以傳統的經銷代理模式為主,形成多區域、多層級分銷格局,一旦運營不當,容易造成生產環節和經銷環節相互脫節,加之有的酒類生產企業嚴格限制分銷區域,不利于酒類流通企業做大做強。三是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由于多數酒品通過多級批發進入龐雜的終端市場,經銷環節多、渠道雜、分布廣,流通成本高等問題較為突出,尤其在供過于求情況下,過剩產能容易轉嫁為流通企業庫存,如2013年規模以上酒類生產企業飲料酒產量同比增長4.5%,而典型酒類批發經營者飲料酒庫存量增長了13.0%。
?
? ? (四市場秩序問題屢禁不止
?
? ? 由于全國性酒類法規建設較為滯后,酒類行業準入門檻低、違法成本低、市場秩序亂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有的地方尚未從根本上徹底消除酒類地區封鎖,酒類商品跨地區自由流通受到限制,酒類連鎖經營發展受到制約。無序競爭、不規范經營等問題較為突出,大型商場濫用優勢地位違規收取酒類商品高額進場費、酒類經銷商違規促銷、虛假宣傳、惡性競爭等事件時有發生。有的酒類生產經營企業誠信意識淡薄,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仿冒**等現象頻繁發生。有的酒類產品品質與價格嚴重背離,部分白酒品牌和進口葡萄酒價格虛高,酒吧、KTV等零售環節加價過高,既讓廣大消費者望而卻步,也影響了行業整體聲譽。
?
? ? 三、酒類流通行業發展趨勢
?
? ? 行業結構調整更加科學化
?
? ? 酒類商品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我國具有廣泛的消費群體和深厚的消費基礎,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大眾化消費將進一步激活,只要措施到位、調整得當,酒類消費市場仍然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同時,隨著新型流通方式不斷涌現,行業結構調整將持續優化,一批落后產能和競爭力較弱的中小流通企業將被淘汰出局,酒類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更加注重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型合作關系,酒類生產經營的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順應酒類流通新形勢新特點,酒類流通企業更加注重自身品牌建設,紛紛響應和推行“真品售酒、實價售酒”,北京朝批、華致酒行、ASC、建發、優傳、酒仙網等一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酒類流通企業脫穎而出,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流通品牌號召力和影響力日益增強。
?
? ? 酒類流通體系更加精細化
?
? ? 一是新型流通加速發展,隨著物聯網、互聯網等新技術的運用,酒類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統一配送等新型流通模式日漸成熟,在傳統酒類銷售普遍下滑的情況下,新型流通方式實現了高速增長。二是傳統流通加快轉型,酒類流通企業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流通,大力發展直營連鎖和大型批發商直供零售終端,推行一站式供應鏈管理,依托線下體驗發展線上交易,不斷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三是酒類流通渠道紛紛下沉,許多酒類生產經營企業把渠道下沉作為營銷重點,大力開拓地市、縣市區以及鄉鎮農村市場,著力打造新的酒類市場增長點。四是營銷服務更加精細化,一些流通企業適應市場需要,大力發展個性化、精細化營銷,積*開拓團購直銷、貼牌定制和宴席服務等,做細、做強、做活終端服務。
?
? ? (三酒類商品市場回歸大眾化
?
? ? 隨著中央八項規定深入實施,“三公”消費、集團消費將受到更為嚴格的限制,酒類生產和消費過度追求高端化的畸形結構難以為繼。順應市場出現的新形勢新變化,酒類生產經營企業重新細分消費市場,合理定位高、中、低端酒類產品結構,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有的還專門成立了個性化酒定制部門。2013年,在高端酒銷售大幅回落的情況下,部分中低端酒品市場逆勢增長,一些省份地產酒增長迅速,市場重心正向價格合理、包裝環保、品質獨特的大眾化消費回歸。未來中低端市場的競爭將日趨激烈,酒類消費結構將更加合理,白酒市場產品價格將重新定位并趨穩,葡萄酒市場份額有望繼續提升,啤酒進口量可能進一步擴大。
?
? ? (四酒類消費行為更加理性化
?
? ? 隨著文明消費、厲行節約的良好社會風氣不斷強化,消費者健康安全意識不斷提高,科學飲酒、理性飲酒、文明飲酒的消費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消費者更加關注飲酒與健康、飲酒與安全,酗酒、拼酒、斗酒等不良飲酒習慣受到抑制。80后等新生代消費群體的消費理念正在發生變化,追求時尚化、差異化消費,個性化、功能性酒類產品市場需求加大。
?
? ? 四、對策建議
?
? ? 加快推進法規標準制度建設
?
? ? 充分借鑒國際酒類立法經驗,加快推進全國酒類流通管理立法,提升酒類管理的法律層級,建立完善酒類市場準入及退出機制,嚴格酒類生產、流通、消費管理。加強酒類標準體系建設,抓好已出臺標準的宣貫執行,將條件成熟的行業標準提升為國家標準、推薦性標準提升為強制性標準,切實規范酒類經營主體行為。完善酒類流通行業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酒類流通綜合治理,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構,加強人員配備,夯實工作基礎。
?
? ? 加強酒類流通行業規劃引導
?
? ? 結合酒類市場出現的新形勢新特點,科學制定實施酒類流通行業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組織評估《商務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強酒類流通管理的指導意見》貫徹落實情況,著手研究酒類流通行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提出“十三五”期間酒類流通行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同時,各地酒類流通管理部門要綜合考慮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業布局特點、酒類消費偏好、人口結構等因素,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產業整合,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提升行業競爭力;科學編制和完善酒類商業網點具體規劃,努力形成總量適度、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發展格局。
?
? ? (三推動酒類流通體系轉型升級
?
? ? 酒類生產和經銷企業進一步探索流通模式的創新與變革,推動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酒類產供銷關系,提高生產、流通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水平。鼓勵酒類企業充分利用電商、移動互聯網、自媒體、線下體驗等新興渠道,建立起符合消費者、市場需求的發展模式。推動出臺支持酒類流通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支持大型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引導中小企業發展特色化經營,逐步提高酒類流通集中度,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引導酒類流通體系向專業化、品牌化和體系化發展。充分發揮流通**生產、滿足消費的功能作用,引導酒類企業開發大眾化酒品,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
?
? ? (四著力改善酒類市場經營環境
?
? ? 進一步健全政府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加強與重點酒類企業溝通合作,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酒品等違法違規行為。規范大型商場收取酒類高額進場費、進店費、酒類經銷商違規促銷、惡性競爭等違規行為,凈化市場環境。著力破除制約酒類流通行業發展的各類政策性障礙,保障酒類商品在不同地區間自由流通,形成大市場、大流通的酒類流通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酒類流通溯源制度,鼓勵酒類企業采用統一標準,利用RFID、二維碼等信息技術開展酒類流通電子追溯建設,完善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的溯源體系。進一步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打造酒類流通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推進跨部門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推行失信經營“黑名單”制度。引導和督促酒類經營者誠信、自律、規范經營,嚴格落實酒類經營者不得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規定。
?
? ? (五不斷深化酒類行業國際合作
?
? ? 隨著中歐葡萄酒業界就雙反調查達成和解,國內外酒類產業合作將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建議國內酒類行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大行業國際交流合作,鼓勵有條件的酒類企業“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支持集中打包開展宣傳推介,緩解國內產能過剩。大力發展酒類會展經濟,促進內外貿、產供銷協調發展。同時,鼓勵酒類企業引入國外先進的酒類流通模式、新型業態、流通技術和管理理念,不斷提升國內酒類行業的組織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
?
? ? (六充分發揮酒類行業協會作用
?
? ? 充分發揮酒類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指導和支持行業協會開展行業統計、信息收集、市場分析和咨詢服務等工作。支持酒類行業協會開展科學理性飲酒公益宣傳活動,深入推進“放心酒示范店”創建活動,推進“真品售酒、實價售酒”,促進行業自律。促進酒類行業與文化產業相互融合,培育酒類知名品牌,傳承和弘揚積*健康的中華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