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全國食品安全周近日舉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聘請專家通過展覽演示、科普座談等形式,向公眾講解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相關知識,針對公眾提出的“
現代食品中不可或缺添加劑
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
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質,在現代食品工業中,它作為“潤滑劑”必不可少。
專家表示,如果沒有防腐劑,很多食物會在短時間內腐敗變質,無法實現長途運輸,人們就沒有豐富多樣的食品可選擇。當前,市場上很多食品宣稱自己“不含防腐劑”、“無添加”,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很多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敬而遠之,認為含有防腐劑等添加劑的食品都會危害健康,因此,消費者寧可花高價購買那些所謂的“無添加食品”。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專家解釋,聲稱“不含防腐劑”、“無添加劑”的產品,其實是誤導消費者的一種說法,讓消費者產生錯覺。其實,防腐劑主要是用來控制微生物傳染,有些食品中如果不含防腐劑,食品的保質期將非常短,而且更易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致病性微生物代謝會產生有毒物質,對人體安全造成威脅。經過安全性評價的防腐劑則能夠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同時,這些防腐劑本身也不會給消費者帶來健康危害。可以說,食品防腐劑不但不會使我們的食品變得“不安全”,從某種程度來說,它更是食品質量和安全的捍衛者。
專家強調,食品添加劑必須按規定的品種、范圍和用量使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比如沒有防腐劑的醬油會發霉,沒有抗氧化劑的食用油會產生哈喇味,而真菌毒素、油脂酸敗帶來的健康風險遠大于防腐劑本身。
整合強制執行的標準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5000多項食品安全標準,食品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研究員對此表示,標準數量多并不一定是好事。
王竹天解釋說,食品標準過多可能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重復交叉和矛盾,二是過度管理。標準的重復交叉和矛盾,會對標準的使用帶來很大的不便,不僅讓生產者無法找到應當遵循的標準,還會在監管中出現“標準一大堆,不知用哪個”的現象。甚至有時還會讓不法分子鉆空子,導致市場上產品魚龍混雜的局面。
王竹天表示,嚴格的食品標準未必是科學的食品標準。當前食品標準清理工作就是要按照《
王竹天強調:“建立科學、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僅能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堅實基礎,還能促進食品行業的發展。”
食品安全標準要符合國情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體系,在標準制定的程序、原則、框架方面已經逐步與國際接軌,但標準與國際接軌并不意味著照搬國際標準。
據食品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一部主任樊永祥介紹,國際標準對于各國沒有強制的法律效力,一般僅供參考,僅在特定的場合,需要協調國家之間的貿易爭端或糾紛時發揮作用。各國應當以風險評估結果為主要依據,以相關國際標準和風險評估結果為參考,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客觀實際的需要,制定適應本國國情的國家標準。
針對各界對食品安全標準缺失、落后的質疑,樊永祥說,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是食品安全生產經營的大前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道門檻。食品安全標準是在這一前提下,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門檻。所以,任何違反法律法規的食品生產經營行為,如在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摻雜使假的行為,本身就違反了法律規定,無需以食品安全標準作為監管依據,更不能以沒有標準為理由逃避生產經營者的責任和監管責任。他舉例說:“現在出現的 混合肉 本身就是違法的,如果為 混合肉 制定食品安全標準,那是非常荒謬的事情。”
鏈接
宣傳“無污染”并不科學
據食品專家介紹,聲稱“無污染”等是不科學的,其真實性值得懷疑。眾所周知,微生物、一些化學污染物等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因此,我們用作食品原料的糧食、肉等從一開始就很難“零污染”,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也不可能全部在真空過程中完成,因此,我們吃的食品都可能存在這些污染,“無污染”是很難做到的,我們能做到的是控制這些污染不會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損害。專家提醒,消費者一定要正確認識這些聲稱,它們很可能只是商家利用了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宣傳自己產品的一種手段。
食品添加劑的違法添加包括超范圍使用、非法添加等形式,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不是食品原料或食品,也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因此,無論添加多少,均是違法行為。前段時間出現的染色饅頭使用的添加劑“檸檬黃”,是食品添加劑,允許使用,但不能超量。一些企業為了食品的賣相,在生產過程中過量添加,就屬于超范圍使用。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