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曾經風光無限的“糖高宗”,開始跌跌不休。國內
昨天,上海糖酒集團董事長葛俊杰告訴《**財經日報》記者,受到
葛俊杰表示,目前國內食糖產量與消費量持平,但大量進口食糖以及走私糖對國內食糖業造成很大沖擊。
糖企受“苦”
國內*大制糖企業之一東方先導糖酒公司總經理范欽宇告訴記者,目前2012/2013榨季,國內食糖產量在1330萬噸左右,消費規模在1340萬噸左右。但進口量逐年增加,去年進口食糖大約380萬噸,今年預計超過400萬噸。葛俊杰強調,還有大量走私糖進入國內市場。
大量進口食糖不僅造成國內市場供大于求,并且由于價格低廉,給國內食糖價格體系造成很大沖擊。范欽宇表示,目前國內白糖現貨價格已經從2011年的近8000元/噸的高點跌落到今年4月底5600元/噸,部分地區甚至低于5400元/噸,跌幅高達30%,期貨市場上跌幅更大。范欽宇表示,目前全行業70%的制糖企業虧損。
財報顯示,南寧糖業(000911.SZ、貴糖股份(000833.SZ、中糧屯河(600737.SH、廣東甘化(000576.SZ等多家制糖上市公司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營業利潤均為負。其中,貴糖股份今年一季度未計入營業外收入和支出的營業利潤仍為虧損0.2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跌411.06%;廣東甘化未計入營業外收入和支出的營業利潤虧損0.05億元,比去年同期降低2755.32%。國內某食糖企業負責人透露,今年以來,按白糖平均價格計算,每加工一噸糖虧損500元,全行業虧損近70億元。
而進口食糖價格遠低于國內食糖價格,目前國內進口糖配額內(15%關稅加工完稅價折合人民幣約4200元/噸,而以國內產糖大省廣西為例,光生產成本就高達5500元/噸。即便是配額外(50%關稅的食糖進口價也低于國內市場價格。
兩大頑疾
為穩定國內糖價,國家出臺300萬噸食糖收儲政策。2012/2013榨季以來,政府已經連續兩次大量收儲,收儲價格一度高達6100元/噸。然而這并不能挽救全行業大面積陷入虧損的困境,進口食糖對國內食糖產業的沖擊日益明顯。
據中國海關統計機構6月21日提供的數據,2013年5月份中國進口食糖338068噸(4月份進口36萬噸),同比2012年5月份增幅33.07%。而食糖出口量持續下滑,今年1~5月份我國累計出口食糖21485噸,同比上年減少10.66%。
現行的關稅政策很難抵抗境外低價進口食糖對國產糖的沖擊。在世界主要產糖國中,只有我國和澳大利亞沒有實行高關稅保護,而是實行食糖貿易自由化,造成了國內食糖市場與國際市場緊密相關,進口糖對國產糖的沖擊漸露崢嶸。
生產成本高是導致國內食糖價格高于國外的主要原因。受國家價格限制,目前食糖加工企業對甘蔗的收購價維持在500元/噸左右,而巴西、澳大利亞等國的收購價只有250元/噸,生產成本高導致加工企業競爭力低于國際水平。業內擔心,如果長期維持500元/噸的價格,很多加工企業將無法堅持下去,未來可能會出現給蔗農“打白條”的情況,到時候,蔗農的利益也無法維護。相關人士坦言,如果國家真的想扶持食糖產業,直接將錢補貼給蔗農,放開對甘蔗收購價格的限制,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生產成本下降。
而造成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我國食糖產區機械化程度不高、甘蔗品種產糖量較低導致。事實上,由于我國很多產糖區是山坡區域,很難進行機械化作業,而目前人工成本不斷上揚,直接導致甘蔗生產成本上升,加上我國甘蔗品種產糖量不及國外,導致食糖產業競爭力弱于巴西、澳大利亞等國。
葛俊杰坦言,未來國際食糖價格低于國內食糖價格這一趨勢將繼續維持,上海糖酒集團未來將到澳大利亞、巴西等國收購食糖企業,來減輕國內食糖高成本的壓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