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從生產企業到
———陳國衛
運費占大頭,到粵西粵北等偏遠地區的運費甚至超過1.3元每包的鹽價本身。其次是儲備,還有戰略儲備等等。
———馮啟明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食鹽業是目前我國僅剩的兩個保持專營體制、按計劃統購統銷(另一個為煙草業的行業。目前中國絕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的鹽業公司和鹽務局都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鹽業公司既是食鹽的經營者,同時又是兼有鹽業管理行政職能的政府管理部門。
按照現行體制,地方各省鹽業公司銷售的食鹽不能擅自跨區域銷售,除非有國家發改委的調配計劃,否則即是
鹽業體制改革從2003年就已提出。2010年6月,國務院亦下發意見提出推進鹽業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形成新型食鹽供給體制和鹽業管理體制。但如今兩年過去,并無動作。而在成本壓力和市場需求推動下,私鹽屢禁不止。關于食鹽暴利的爭議,亦是十年不止。
食鹽專營“暴利”的真相到底如何?鹽業體制改革路在何方?就此,南都記者通過多方實地調查采訪,試圖給出答案。
成本壓力讓私鹽受寵
廣州市鹽業公司一位周姓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廣東省產的鹽主要在粵西粵東,以海鹽為主。廣州地區銷售的食鹽有七個品種,*便宜的,500克小
記者了解到,市場上食用鹽的零售價在2600元/噸左右,批發價為2200元/噸,大型食品廠可以從省鹽業公司以600~700元/噸的價格批發到食用鹽,而小型食品廠則必須在當地鹽業公司拿貨,拿貨價近1000元/噸。
廣東某鹽場負責人向南都記者透露,工業鹽的出廠價在400元/噸左右,與食鹽的價格差距較大。廣州天河東圃一家工業鹽供應商向南都記者透露,其工業鹽的提貨價為580元每噸,如果運到海珠區需要加價100多元每噸。
因此,一些食品加工企業,特別是小型食品廠,出于成本方面的考慮,就會使用工業鹽替代食鹽。
今年5月份,廣東省“三打兩建”辦公室第二督察組公布,佛山市威*公司用工業鹽水勾兌醬油。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這一消息在市場上引發震動。威*公司負責人陳裕華對媒體稱,鹽業總公司食用鹽出廠價只有500元/噸,但是像威*公司這樣小的廠,沒有資格直接從總公司拿到批發價的貨,他必須從像佛山鹽業公司這樣的三級公司拿貨,三級公司批發給他的食鹽價格至少也要漲到960元/噸。當時看到有人用小貨車拉著這些鹽到其廠門口兜售,價格相對食用鹽要便宜很多,出于降低成本方面的考慮,就買了一批。
私鹽受中小食品廠的青睞,除了價格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私鹽和食鹽的指標其實都差不多。
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副院長趙謀明教授就指出,“工業鹽和食用鹽的指標其實差不多,好的工業鹽也符合食用鹽的標準,但工業鹽只能用在工業上。”
私鹽充食鹽利潤多4倍
私鹽除了流向用鹽大戶之外,還流向了批發零售市場的袋裝鹽,也就是市場上通稱的假鹽。假鹽之所以屢禁不止,關鍵因素也是其中存在暴利空間。
鹽場的出廠價在400元/噸左右,食用鹽的批發價在1.1元/袋(500克裝,相當于2200元/噸。據爆料人透露,食鹽造假,很多都是把符合標準的工業鹽(符合標準的工業鹽與食鹽并無本質差別,區別僅在于精細度與是否加碘改裝成食品鹽,只要加點碘進去,花不了太多錢。“改裝主要成本就是包裝成本和人工費,攤到每袋上也就一毛錢,袋裝假鹽的成本在0 .3元左右。按0 .5元的價格批發出去,每噸的利潤都比按工業鹽的價格賣出去多獲利400元。”趙謀明說。
根據廣東省以往查獲的假鹽案來看,假鹽商販一般都是以0 .5元/袋的價格,從廠商處批發到假鹽,再以0 .8~1元左右的價格賣出去,銷售對象主要是工廠食堂和小飯館。對于私鹽商販來說,賣一袋合格真鹽的利潤是一毛多錢,而賣一袋私鹽的利潤是四毛錢甚至更多,利潤相差三倍以上,巨大的利潤給假鹽泛濫帶來了無窮的動力。
南都記者來到廣州東旺食品批發市場,發現這里的食用鹽售價普遍在1元/袋,比超市里便宜3毛錢。當記者表示要采購1000袋鹽,且長期采購后,一位攤主表示可以優惠到0 .8元/袋,并稱進貨價也要0 .6元,再降價生意就沒法做了。當記者質疑是不是假鹽的時候,該攤主閃爍其詞,不予正面回答,只是說“質量**沒有問題,和鹽業公司的食鹽出處一樣。我們是老生意了,從來都沒出過錯”。
鹽業公司暴利說爭議多年
鹽場的生產成本在400元/噸左右,市場上袋裝食用鹽的零售價在2600元/噸以上,兩者之間的價差超過2000元/噸,而從鹽場的初級產品到食用鹽的過程,不過是經過加碘和分袋包裝。知情人士透露,工業鹽與食用鹽生產上的不同,在于食用鹽還有提純和殺菌的環節,但工藝也十分簡單,成本增加不了多少。鹽業公司加碘的成本每噸在70-80元左右,分袋包裝的成本也不高。因此,一直以來,食鹽專營模式讓鹽業公司坐享暴利的說法就不絕于耳。
原國家經貿委鹽業辦主任、現國資委企業監事會監事陳國衛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從生產企業到鹽業公司手里,食鹽每噸的價格從三五百元到2000多元,漲了四五倍。倉儲、管理、流通等怎么高出那么多?矛頭直指鹽業公司暴利驚人。
但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鹽業公司難言暴利。南都記者致電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宏達鹽業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一位姓徐的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無論是食用鹽還是工業鹽,生產成本都很低,但是流通跟包裝環節占到了*終銷售成本的六成。鹽行業跟礦泉水行業非常相似,一瓶水在原產地的價格可能3毛錢都不到,但是礦泉水瓶的價格卻比水本身要高,再加之流通領域的成本,一瓶三毛錢的水賣到一塊五,甚至更高,但也不能說這就是暴利。有人認為目前中鹽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必然會存在暴利,事實上這些人是不懂這個行業。中鹽更多起到的是一個管理者的作用,中鹽每一次漲價都要經過政府部門的審批,不是中鹽拍著腦袋說漲就可以漲的。”
廣東省鹽業協會秘書長馮啟明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也指出,關于鹽業公司的運營成本:運費占大頭,廣東省內的運費比外省高,到粵西粵北等偏遠地區的運費甚至超過1 .3元每包的鹽價本身;其次是儲備費用,廣東各市平常儲備達到居民用鹽3個月的量,即12萬噸左右;第三是市場管理費、補貼老少邊窮地區的費用、稅、加碘等等。
關于鹽業公司暴利的說法一直以來都存在,而早在2007年,國家審計署對全國鹽行業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審計,結論是食鹽并不存在暴利。
相關改革方案已上報7次
在現有體制下,鹽場作為食鹽的生產者,卻不能進入終端市場,鹽業公司掌握著市場的主導權,除了價格由物價部門規定之外,食鹽的生產計劃、地區調度,都由鹽業公司掌握,鹽業公司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而鹽業生產者則處于從屬地位,既不掌握話語權,又沒有利潤支撐發展,處境十分尷尬。因此,近十年來,關于鹽業經營體制改革的呼聲一浪接一浪,到目前為止,相關改革方案已經上報了7次,但因為各方面原因,到目前為止食鹽市場依然沒有放開的跡象。
本省某鹽場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他們鹽場的生產,都是按廣東省鹽業公司定下的計劃進行生產。工業鹽市場放開了,由于競爭激烈,供大于求,市場價格與成本差不了多少;而食鹽則由鹽業公司收購,收購價格跟生產成本也差不了多少。
“南方海鹽靠天吃飯,生產時要用電,加上人工、材料成本,按目前的價格體系,幾乎沒有利潤,企業效益根本無從談起,鹽場職工工資很低。夏天生產旺季的時候,工人工資1200~1300元,冬春生產淡季時,工資不足1000元,幾乎處于當地*底層。退休職工由社保局統籌解決,否則我們早就倒閉了。2002、2003年到2007年底欠社保局的社保費,在職員工交不起養老金,300多萬,當時還是省公司幫我們交了。”
該負責人還透露,鹽場現在每年都要退休3000人左右,職工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從2000年到現在都不招工了,年輕的招也招不來。“我們有向上面反映過,要求出廠價提高。但南方海鹽的成本價和出廠價都高于內陸井礦鹽,提價不容易。”
對于開放鹽業市場,該負責人坦承:“目前這種條件,放開壓力也很大,這么多年都在專營體制下生產經營,鹽場設備陳舊,市場參與度和競爭能力比較薄弱。不過,放開了,如果兩年內能生存下去,那么將來發展肯定好。就像一個開始學走路的孩子,放開后,就靈活多了,群眾想吃什么鹽,我們就生產什么鹽。根據市場定價,群眾喜歡吃,我就賣多幾毛,不喜歡少賣幾毛,關鍵是控制好產品質量。很多人都說海鹽成本高(相比內地的井礦鹽,但從消費者層面考慮,海鹽是通過天然海水、傳統方法生產出來的,相比井礦鹽,消費者應該愿意多花點錢來吃海鹽。”
對于鹽業市場放開后鹽價會不會大漲的擔心,該負責人表示,放開的話,總體市場價應該是降低。“現在全國食鹽是產大于銷,井礦鹽產量高于海鹽。放開的話,市場價格是漲不起來的。但產品會更豐富,消費者選擇的余地也就更大。”
中鹽長蘆滄州鹽化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都記者電話采訪時也表示,鹽業改革必須進行,但是不能操之過急。“這么多年來,國家對于鹽行業都采取了嚴格的監控制度,制鹽企業由于企業慣性等原因,大多都已經習慣不用自己找經銷商,國家定價的經營模式,突然改革對整個鹽行業的生態不見得是件好事。”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