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令白酒企業聞風色變的
長期從事塑化劑研究的食品行業專家朱毅告訴《**財經日報》:“曾經在牛奶、豆漿等食品中檢測出塑化劑。”朱毅告訴記者,食品行業生產
飲料中也可能存在塑化劑,而尤以桶裝水可能性更高。從事多年飲料業務的周素(化名一直專注于瓶裝飲料,他告訴記者,瓶裝飲料做大了,很多人來勸我們做桶裝水,因為桶裝水利潤大,可我們從不做桶裝水,因為有風險。
周素表示,一般瓶裝飲料所用的塑料瓶都是PET材質的,溶出塑化劑可能性*小,而桶裝水由于裝水塑料桶大,往往用PE、PC材質,含有塑化劑較高,很容易析出塑化劑,而且桶由于重復使用,其水中溶解出塑化劑的可能性進一步提高。
朱毅表示,一般而言,按照從重到輕,油脂類物質*容易溶出塑化劑,而且食用油往往用塑料桶裝,如果塑料桶的材質稍差的話,溶出風險更大。其次是醇類,包括白酒等多種酒類物質都具有較高風險。周素還表示,酒精具有揮發性,其溶出塑化劑的能力可能更強。*后才是以水為主的一類物質,包括各種果汁、礦泉水、茶飲料等。
朱毅認為,塑化劑很難避免,只能控制含量不超標。目前,我國對塑化劑的含量要求主要是2011年6月衛生部簽發的《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大殘留量的函》規定,塑化劑的*大殘留量為0.3mg/kg。朱毅表示,通過對多種食品的檢測,尚未發現塑化劑超過衛生部標準的現象,包括此前曾在牛奶、豆漿中檢測出的塑化劑,都沒有發現超過衛生部的標準。但朱毅強調,衛生部的標準只是一個*低標準,一般而言,比較容易產生塑化劑的行業應當制定適合本行業的、更為嚴謹的標準。
不過,要制定或許并非易事。乳品加工專業委員會理事姜竹茂告訴記者,國外關于包裝物對食品的影響有較深入的研究,而國內這塊研究很少,幾乎沒有多少人會去做這項研究。這也體現了我國對食品包裝物對食品影響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很多相關標準也沒有出臺。
塑化劑為大眾所熟知主要是去年臺灣地區爆發的大規模塑化劑超標事件,2011年5月起,臺灣食品中先后檢出DEHP、DINP、DNOP、DBP、DMP、DEP等六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成分,藥品中檢出DIDP。截至當年6月8日,臺灣地區被檢測出含塑化劑食品已達961項。臺灣地區很多食品企業為了節約成本,用塑化劑替代原先用來增加飲料濁度、穩定飲料體系的“起云劑”。
而此次白酒行業爆發的塑化劑事件則更多源自生產工藝中存在漏洞。經酒鬼酒公司排查,初步鎖定塑化劑可能肇事的三大“元兇”:一是自動包裝線上的小塑料管;另一是塑料酒瓶塞;*后是去年包裝車間整修時,臨時使用過的一段長達10米的塑料輸酒管。
朱毅指出,要杜絕塑化劑或非易事,目前普遍的方法有三種。**,是杜絕使用塑料制品,但在塑料制品已經與我們生活緊密結合的現代社會中,這個幾乎不可能;其次是使用安全無毒的塑化劑替代,乙酰基檸檬酸三正丁酯是當今世界各國公認的無毒增塑劑,但這個成本很高,不便于大量推廣;*后可以采用脫塑工藝去除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劑,不過成本更高,很多企業都不愿意采用。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