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老百姓覺得還不夠,乳企卻已“抽怕了”,但食品安全事件仍層出不窮。中國
郭本恒被“抽”怕了。
“現在國家對乳制品的抽查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去年國家抽查光明乳業4553次,折算下來是抽查了幾十萬個指標,沒有一個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經抽查了2600多次,這么抽查會抽死人啊!”8月25日,在浙江杭州召開的乳制品工業協會第18次年會上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如是表示。
郭本恒說這番話兩周后,9月8日,上海部分地區220ml光明小口玻璃瓶裝牛奶發生出現酸敗口感現象,上海質監部門已責令光明公司全面開展質量安全整頓。整改期未過,小小光明寶寶奶酷產品包裝盒配料又被曝出含有“乳礦物鹽”,光明不得不“全部回收”。怕被“抽死”的光明今年以來仍然事故不斷。
上海質監局副局長沈偉民此前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我不知道這位老總的抱怨是出于什么想法。我認為有這么多抽查,是對老百姓負責,是對民眾負責。企業應有這樣的認識。三聚氰胺事件出來后,我們采取這么嚴厲的措施,不為過。”
老百姓不禁疑惑:如此頻繁的
光明被“抽”的次數不算多
“有關抽檢次數多的言論并非抱怨,而是傳達兩層意思:一是企業在加強自控,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也是**的,請消費者理性對待乳制品質量;二是向乳制品企業傳遞信心,希望大家不要失去信心。”針對這些質疑,光明乳業公關總監龔妍奇這樣回應。
龔妍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希望公眾能夠理解不要誤讀企業的話語。
其他幾家乳企對此事都采取了謹慎回避的態度。“關于檢測的話題我們作為甲方實在不好表態,無論說什么都會百口莫辯。”一家乳企的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自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國家加大力度對乳業進行全面檢測和飛行抽檢(在不預先告知抽檢的對象、時間、地點的情況下,進行突擊檢查),檢測次數增加了30%左右,檢測項目由此前每個批次檢測7個項目達到27個項目左右。
東北某乳企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國家檢測乳制品的程序是:先由當地衛生防疫部門和質監部門進行抽檢,如果檢測出問題將對問題企業出具一個宏觀食品安全報告,轉交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再抽檢被點名的企業。每次每項檢測費用都在1000元左右,全部由被檢企業自己承擔。
“企業生產規模越大,產品的批次越多。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以后,規定某些檢測必須使用定量檢測設備,少則幾十萬元,貴的要上百萬元以上。加上企業還要自檢,凡是規模過億的企業,每年自檢加上國檢要花費300萬元以上資金,同時還要負擔比以往多3倍的人員去自檢和接待抽檢的費用,光明被抽檢的次數其實不算多。”上述東北某乳企負責人表示。
嚴檢治標不治本
“由于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國家加大了對乳業檢測力度,不過,這些檢測中的確存在重復檢測的現象,給企業造成很大壓力。”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陳連芳指出,由于國家主管部門高度關注,連續多年對乳制品行業進行了專項整治,從嚴推出了相關舉措,目前乳制品行業可算是監管*嚴的食品行業。“對于政府和監管部門而言,高頻率的抽檢的確是*有效的手段,但是企業為應對抽查所付出的成本也相當高。有許多項目都要被各路監管部門重復抽查,成本頗高。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深入了解就會發現企業的抱怨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我和企業的交流了解到,從三聚氰胺事件至今,幾乎所有的乳企都在抱怨檢測費太高,企業成本壓力巨大。高頻次檢測并不能杜絕或者很好控制乳業安全問題。乳業標準缺失,安全體系不健全是問題根本。”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認為,當今乳業面臨的*大問題是中國乳品質量和安全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乳品要縮小與公眾預期的差距,并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老老實實地重視質量,一點一滴地喚回公眾的信任。而對于監管部門來說,重視抽查的數量不如重視抽查的質量,當然,監管乳品,僅有抽查還不夠。
奶源才是大問題
一邊是企業受不了這“抽死人”的檢查,一邊是消費者對“頻繁檢查還是問題不斷”的質疑。乳品如何才能叫人真正放心?
“中國乳業發展的現狀簡單說,就是加工環節的巨頭、養殖環節的矮子。”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近幾年,政府先后建立食品安全危機預警機制、乳品追溯制度、乳品企業誠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保障制度,都是在強化加工、流通等環節的監管。但目前國內的乳品食品安全體系尚未建立健全,包括防范預警體系、追溯體系等均未完善。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只能加強監管,加大監督抽查力度。乳制品安全問題更多可能是奶源引起的。“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想喝放心奶,就得看奶源,誰也無法回避。”
王丁棉認為,中國乳業的發展經常會走*端,雖然政府采取更為嚴格的檢測力度,可以起到威懾企業的作用,對整個行業和維護消費者的利益也是*大的保障,但頻繁的抽檢成本*終還是讓消費者買單。當務之急,是整合企業創新、政府監管、市場發育三方面的力量,從提高我國奶牛飼養水平,加強現代化專業管理入手,逐步淘汰一些小散戶,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家庭大型牧場,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陳連芳表示,“目前,國內乳企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要減輕乳企負擔,政府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推進,**個方面是加強對奶源的檢測。第二個是加快培育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構建公開、公正、公平交易體系。只有這樣,乳企在出現產品問題時,才不會推卸責任,國家監管部門也要做到公開、公正、人性化地處理問題,雙方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承擔風險,重新贏得消費者的忠誠度和信任感。”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 | 北京報道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