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 截至20日,全國收獲冬小麥3.18億畝。農業部預計今年全國夏糧增產已成定局,總產將創新高,夏糧有望實現“九連豐”,我國
打破糧食生產“兩增一減一平”的生產怪圈,部分主產區遭遇較重病蟲害的不利局面,“九連豐”如何實現?種糧“高成本”“低收益”能否改變?糧食增產還能持續多久?“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病蟲害嚴重:如何實現豐收?
農業部*新信息顯示,今年夏糧生產面積穩中有增,預計夏糧面積達4.15億畝,比上年增加198萬畝;二是單產再創新高,預計畝產將提高20斤左右;三是全國11個小麥主產省均實現了增產。
增產來之不易。農業部監測,由于土壤墑情良好、雨水較多等因素,今年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赤霉病偏重流行,全國發生面積達7000萬畝,比常年增加近2000萬畝。
“病蟲害雖重,但由于技術到位,有效避免或減輕了對糧食產量的影響。”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葉貞琴說,當前著力推廣“一噴三防”技術,通過噴施藥肥混合液,達到了防病蟲、防干熱風、防早衰的目的,控制和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提高了小麥千粒重,這是今年夏糧豐收的關鍵之一。
在過去,這項技術一般是由農民自發開展,面積不大、效果不佳。而在今年,中央財政首次安排16億元資金,專項用于小麥“一噴三防”技術補助,加強技術輔導,實現了冬小麥主產區“一噴三防”全覆蓋。
今年夏糧再獲豐收,人的努力是主要的,但天氣的因素也是不錯的。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郭進考研究員說,今年對小麥生長*關鍵的幾場雨都沒拉下,分布均勻,長勢均衡,多年少見。
種糧“高成本”:如何改變農民“低收益”?
“從水稻單季來看,機耕、灌水、收割、農藥、雜工,加起來每畝要400多元的成本,而且幾乎每年都要漲50元左右,糧價漲幅卻有限,每畝效益也就800元左右,小麥的收益還要低些,每畝好的也只有三四百元。”江蘇太倉雙鳳鎮種糧大戶朱桂林說,如果不是靠規模種植,根本無法維持。
江蘇射陽縣阜余鎮農民陳新華說,“農藥化肥幾乎年年漲,糧價漲得太少,種四五畝田不如出去打工兩三個月,確實收入太低了,”陳新華說。
“現在小麥價格較低,是所有糧食中*低的,這是個大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去年以來由于小麥價格較低,有相當一部分小麥取代玉米成為飼料用糧。因此,要保護種糧農民積*性就要繼續適當提高收購價格,對比價關系進行調整,使其更趨向合理。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農業走到今天,日益顯出“高成本”特征,成本上升后種糧比較效益下降,小麥盡管增產,價格提高,國家補貼增加,但畝均純效益增加很少。中央穩步提高糧食價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減少種糧成本和自然風險等,以改變這一問題。“如何應對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來提高農業效益,至少不下降,是要突出解決的重點問題。”
多重因素困擾:糧食增產潛力何在?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人口總量每年增加700多萬、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萬,每年增加糧食需求80億斤以上。越是連年增產,離“天花板”就越近,出現“拐點”的幾率和風險就越大。
安徽省小麥高產攻關專家組副組長胡承霖說,先進科技到位必須建立在一定規模土地經營的“統”字上,千家萬戶落實先進科技困難重重。因此,抓好大戶、合作社等的規模經營,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是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
江蘇大豐市農委**農藝師楊建華也表示,農村勞動力持續外流、糧食種植比較效益較低,農業“兼業化”趨勢明顯。防治農業病蟲害專業化種植是主要出路,一方面需要以規模化推動專業化,同時還要加強基層農技隊伍建設。
從社會化服務來看,去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4.5%,其中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2%,標志著農業生產方式開始進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目前我國經工商注冊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1.5萬個,統防統治面積超過6.5億畝次,有效解決了一家一戶防病治蟲難的問題。
“這些新的變化,體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和要求。”韓長賦說,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生產布局將更加優化。在挖掘13個主產省糧食潛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非主產省優勢產糧區和產糧大縣的作用,保障糧食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今后糧食生產主體將更多元化,提高糧食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記者董峻、于文靜、楊玉華、陳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