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兩年之前,73歲的崔靜珍在自家門前開辟出一小塊空地,改造成一個小菜園。每天早晨,他和老伴兒都要來地里認真打理,“現在市場上的蔬菜水果有大量的農藥殘留,我們想自家種的東西不加任何農藥化肥,吃著放心。”
然而,就是這塊她認為毫無食品安全隱患的城市“自留地”,卻離太原化工集團只有幾步之遙。“化工廠以前退下來的老同志現在很多都住在這個小區,他們告訴我,這里離工廠太近,土壤里面含有有害物質,雖然現在工廠基本停產了,但土壤中有什么就難說了,在這兒種菜更危險。”看著自己辛苦打理的菜地,崔靜珍很無奈。
2011年,崔靜珍把這片菜園改成了花園,又開始了每天早晨去菜市場買菜的生活。
事實上,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城市中的工礦企業搬遷改建后,遺留下來大量的受污染土地,這些地塊往往通過住宅開發進行再利用。隨著大片的工業用地改造成城市用地,暴露的污染土地也離我們越來越近。
通常,土壤污染被稱作“看不見的污染”,其他污染形式可以通過污水橫流、黑煙滾滾、臭氣熏天等外在表現形式向人們敲響警鐘,而土壤污染卻因很難發現而往往容易被人忽視。
那么,中國的“毒地”究竟有多少?目前并未有一個權威的說法。
一個廣為流傳的數據來自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2011年10月25日,周生賢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的正式報告中表示,中國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不容樂觀,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占18億畝耕地的8.3%。
“這一數據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數據,早已過時了,并不是*新的數據。”一位接近環保部的專家對本報記者透露。
本報獲悉,環保部與國土部早已于2010年完成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調查范圍達450萬平方公里,但目前調查的結果并未對外公布。近日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透露,近期環保部將向國務院常務會議匯報調查結果情況,經國務院批準后會適時公布調查結果。
而一位地方環保廳官員則認為,今年是換屆之年,年內這一結果公開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將來要公開,公開的程度也不會很高。“之前做的限于面上的污染調查,目前環保部正在組織對全國重點區域(包括耕地和蔬菜基地以及礦山周邊地區的土壤污染做進一步調查。”
本報**獲悉,財政部與農業部兩部委聯合印發了《農產品產地土壤
6年“摸底”結果尚未公布
對土壤污染的現狀,官方口徑高度一致:“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但“不容樂觀”究竟是什么概念?不容樂觀到什么程度?
資料顯示,早在2006年,為了調查中國土地污染現狀,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啟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預算資金達10億元,計劃2010年完成。
在2006年啟動調查工作的視頻會議上,時任國家環保總局局長的周生賢曾公布過當時土壤污染的狀況:到2006年,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到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這一數據是上個世紀90年代估算的數據,已經非常老了,現在的數據肯定要比上述數據嚴重得多。”前述接近環保部的專家指出。
而2010年調查范圍包括除臺灣省和港澳地區以外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的全部陸地國土,調查的重點區域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地區。
然而調查工作已結束近兩年,我國土壤污染的“家底”卻遲遲未公布。不過,在環保部2011年6月公布的《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簡單披露了調查過程。
《公報》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采集土壤、農產品等各類樣品213754個,獲得有效調查數據495萬個,點位環境信息數據218萬個、照片21萬張,制作圖件近11000件。建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庫和樣品庫;組織完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總報告和專題報告;針對重金屬類、石油類、多氯聯苯類、化工類污染場地和污灌區農田土壤等開展試點研究,完成12項試點工程、18份研究報告和7部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指南草案。
近日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透露,近期環保部將向國務院常務會議匯報調查結果情況,經國務院批準后會適時公布調查結果。
農田重金屬污染初步清晰
前述農業部系統的環保專家同時透露,根據近日下發的《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財政部已向農業部撥款8.27億,由農業部用五年的時間對全國農產品產地的重金屬污染狀況進行調查。
此前,農業部已經對耕地中的部分重金屬污染做了初步的調查。根據本報記者**掌握的一份資料顯示,就重金屬鎘污染而言,已處于警戒級的土壤分布在北京、天津、重慶、成都、廣州、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郊區,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工礦企業區的耕地,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山東、河南等污水灌區。
而重金屬鎘超標的土壤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廣州、重慶等大中城市郊區和郊縣的污水灌區,以及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甘肅白銀等地區工礦企業區。就后者而言,典型的區域包括湖北大冶礦區、湖南的長株潭工業區、四川攀西工礦企業區以及貴州的貴陽、六盤山工礦企業區的耕地等。
上述資料也顯示,就重金屬鉛污染而言,已處于警戒級的土壤分布在黑龍江的佳木斯、雞西等市郊區,北京、山東、浙江、廣東等大中城市郊區,以及四川、重慶、廣西、陜西、甘肅、內蒙、湖北大冶礦區、湖南長株潭工業區等地的耕地;已經明確土壤中的鉛超標的區域包括湖北大冶礦區,湖南長株潭工業區,重慶郊區,四川工礦企業區的耕地以及廣西刁江流域,以及甘肅、河北、內蒙等地區。
同時,農田中重金屬砷的污染狀況也已初步明晰。目前已經進入警戒區的包括寧夏銀川城市郊區、山西產煤礦區、四川成都、廣元等工礦區及湖南的長株潭工業區等區域,以及河北、山東等地污水灌區,內蒙古、黑龍江、遼寧的工礦企業區、污水灌區和廣東、浙江的某些大中城市郊區。
和警戒區相比,砷超標的區域相對較小,主要包括湖南的長株潭工業區、四川成都、廣元等城市郊區和工礦區、遼寧的沈撫灌區,以及江西、浙江、內蒙、河北、甘肅、陜西以及廣西的某些大中城市郊區。
“上述調查只是一個初步的調查,《實施方案》則要求我們更進一步,對全國18億畝耕地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與監測預警,對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進行治理與修復。”前述農業部系統的環保專家則指出。
1/5工業搬遷地已被重污染
盡管環保、國土和農業部門并未公布土地污染的詳細數據,但科研機構對土壤污染的現狀已經描繪了大致的輪廓。
根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薛南冬介紹,整體來看,經濟發達地區土壤污染狀況尤其嚴重,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成渝平原、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礦產資源型城市污染相對嚴重。
就土地污染的面積,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羅錫文曾公開指出,有調查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達2000萬公頃(換算成畝為3億畝,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其中,受礦區污染的土地200萬公頃,石油污染土地約500萬公頃,固體廢棄物堆放污染約5萬公頃,“工業三廢”污染耕地近1000萬公頃,污染農田面積達330多萬公頃。
多位土壤污染專家對本報記者坦承,耕地畢竟是有18億畝的紅線,所用的農藥、殺蟲劑相對固定,因此在污染狀況的調查和測算上也相對容易,相比之下,城鎮土地的污染狀況則復雜得多。
“現在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關于耕地污染的,城市用地的土壤污染問題幾乎沒有公開的研究結果。”中國環境修復網主編高勝達告訴記者。
但是早在1990年代,我國較發達城市就開始了大規模工業企業搬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駱永明教授研究發現,截至2008年,北京、江蘇、遼寧、廣東、重慶、浙江等地的污染企業搬遷達數千家,已置換2萬余公頃工業用地,這相當于約28000個標準足球場面積。
而這些土地中就存在大量污染土地。世界銀行2010年發布的《中國污染場地的修復與再開發的現狀分析》稱,近年,有關專家在北京、深圳和重慶等城市的調查顯示,*近幾年工業企業搬遷遺留的場地中有將近1/5存在較嚴重污染。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