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要么餓死、要么毒死”,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問題,有人用這樣一句很*端的話表達對食品信任感的憤懣與無奈。但另一方面,數據顯示,中國人的平均期望壽命卻在年年攀升。這是不是一種矛盾?矛盾背后又有著怎樣的真相?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近日走訪了多名從事食品與健康研究的專家。
食品安全影響壽命是個緩效過程
“我剛剛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完成課題計算,馬上要上報國家公布。2010年我國的人均期望壽命預計為78.6歲,這個數據在5年前還是73歲,增長速度驚人啊!”江蘇省人口管理干部學院人口健康研究所舒星宇博士向記者證實了國人期望壽命的樂觀態勢。
舒星宇告訴記者,“人均期望壽命是構成‘人類發展指數’的三項指標之一,聯合國用這個指數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均期望壽命代表國民的健康水平,另兩項是代表知識水平的文盲率和代表經濟水平的人均GDP。所以國家和地方才會把提升國民期望壽命作為一個發展目標。”
“飲食的安全健康不是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嗎?我們現在面臨的狀況為什么沒有在期望壽命中反映出來呢?”對記者的追問,舒星宇說,人均期望壽命是根據現有各年齡段人口的生存率、死亡率計算的,其主導的影響因素,宏觀的是社會經濟條件和衛生醫療水平,微觀因素包括體質、遺傳和生活方式。
改革開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大提高,醫保、養老、大病救治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日漸普惠完善,婚檢、產檢、計劃免疫等優生優育政策保障了嬰幼兒的生存率和體質,這些是推動期望壽命攀升的**力量。
“食品安全和飲食習慣對期望壽命的影響肯定有,包含在生活方式中,也會體現在體質中,但飲食影響體質進而影響壽命是個緩效過程。不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后果必然會在局部顯現。”舒星宇告訴記者,“雖然我手上沒有數據,但阜陽劣質奶粉致‘大頭娃娃’肯定會拉低人的期望壽命。”
“飲食因素是我們和日本、瑞士等長壽國家的*大差距。”據介紹,世界上*長壽的國家日本,2005年的人均預期壽命82.6歲,目前還在增長。“我們和日本人是同一個種屬,即使我們的預期壽命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提升,和日本的差距仍然有五六歲。”
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多不安全食品
“食品和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但還沒有證據能描述我們所擔憂的食品安全狀況普遍地影響到了體質和健康。從現有的研究看,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為明顯。”江蘇省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首席專家袁寶君告訴記者,在反映體質的多項指標中,超重肥胖是*突出的問題。在大城市,兒童的肥胖率超過了10%;有50%的成人血脂異常,由此導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高發。“這些直接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所以關注自身健康應該從合理飲食開始。”
袁寶君對“眼下是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糟時期”的觀點表示認同。他說,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固然會使部分人群致病致殘甚至死亡,但糟糕的食品安全狀況是否給人們的集體健康帶來影響,這方面的研究仍為空白。
“人的身體是一個非常精密的系統,本身具有相當的免疫力和調節能力,有些食品雖然不利于健康,會帶來潛在的傷害,但卻不至于危害壽命。”袁寶君說,這不是給不良的食品狀況找托詞,只是想解釋為什么老百姓心目中如此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卻沒有在體質中表現出來。
受訪專家一致認可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院士不久前在2012年國際食品安全論壇上說的話:“實際上我們沒有那么多不安全的食品,但確實有很多假冒偽劣食品,不過其中絕大部分對消費者健康并不構成危害。”
理性看待食品安全現狀
南京工業大學食品與輕工學院熊曉輝教授對記者懇切地說:“要重建公眾的安全感,提升食品安全非常迫切,引導大家理性看待現狀也是必須的。”
熊教授說,“應該相信,我國的食品安全工作、特別是2009年《
公眾產生誤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相關的知識,比如對食品添加劑的過度反感和恐懼其實沒有科學道理。“迄今為止,中國出現的重大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沒有一件是食品添加劑造成的。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都是違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劑。”
必須承認的是,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和現實可能之間還存在相當差距。正如袁寶君所說,“我國的食品行業狀況就是整個中國社會的縮影。”在經濟轉型和社會轉軌的背景下,需要全社會合力推動誠信體系的建立,才有可能消除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
本報記者 廖 卉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