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曲堤蔬菜批發市場
策劃/肖國防 撰稿/攝影 濟南日報記者王爽 濟南時報記者莊宇
開篇的話
扎根土壤 枝繁葉茂
在春暖花開、孕育發展的美好季節,濟南日報報業集團組織開展的“走基層搞調研、推經濟促發展”活動漸入佳境、碩果累累。這項活動按照“摸實情講成績、查問題找不足、比先進談措施”的總體思路,由集團領導帶隊組成8個調研采訪組,奔赴10個縣(市)區,歷時20余天扎實采訪、深耕細作,至此正陸續完成。
從今天起,本報將以“‘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 總編輯蹲點手記”的形式,推出大型系列報道,以展現各地風采、推動跨越發展。
寒風,細雨。又降溫了。4月11日早上4點半,濟陽縣仁風鎮北陳村村民劉玉英從被窩里爬起來,打開房門,一股寒風挾著雨滴鉆進脖子,她豎起領口,裹緊衣服,向牛舍走去。喂牛、鋤糞、抽水,忙活了一陣,身上熱氣騰騰。接下來,就該去給奶牛擠奶了。
劉玉英所在的興瑞奶牛養殖小區有10多戶養牛戶,奶牛總量200多頭,都直接為濟陽縣
工業生產環節進村,農產品規模化進城。工業、農業相輔相成,城鎮、鄉村相依相生。大項目引進來增強了縣級財力,對于濟陽縣來說,自豪于此卻不滿足于此,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對農村的輻射作用,在一、二、三產打造各自的龍頭,在產業化鏈條上,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一、二、三產齊頭并進,才是科學發展。
食品工業零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全國食品工業強縣
沒有食品工業基礎,卻在10年間迅速做大食品工業,成為“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和“全省食品產業基地”。也許連濟陽人自己也沒有想到,自 2002年旺旺集團落戶起,食品產業會在今后10年間一發而不可收拾,成為濟陽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食品工業產值正以年均30%的增速持續快速發展,占全縣工業產值的四分之一。
食品工業“雪球”越滾越大,耐斯、統一、旺旺、上好佳等**品牌扎堆聚集
目前在濟陽縣,有4個食品項目填補省內空白,分別是耐斯、統一、旺旺、上好佳。耐斯集團旗下的愛之味食品在臺灣屬一線高端品牌,統一、旺旺以知名度高、影響力大著稱,上好佳則蜚聲東南亞,在菲律賓亦屬一線品牌,是世界華商500強企業。而全縣4家稅收過億元企業中,有2家是食品企業;全縣142家食品工業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52家。目前,濟陽縣正在以打造全國*大食品工業示范基地為目標,推動食品產業集群化、基地化發展。
從進駐濟陽開始,旺旺集團至今連續追加投資13次,投資額從*初的1000萬美元追加到現在的2億美元。
落戶孫耿鎮的達利食品自2005年被認定為省重點龍頭企業后,先后進行了五期投資擴建,去年實現稅收1.2億元。
老企業的擴張式發展為濟陽做大食品工業打下基礎,而新一批“大塊頭”企業的入駐,則讓濟陽食品工業迅速跨入縣財政支柱產業時代。
從2008年開始,上好佳、統一、耐斯、巧媳婦、李錦記等一線企業扎堆涌入濟陽。
“濟陽縣食品工業去年產值80多億,今年爭取實現90億-100億元,三年內力爭達到150億。目前看來,今年旺旺、達利的產值都將過30億,再加上還有統一、上好佳等大項目要開工,這些目標的提出有據可依。”濟陽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孫良才說。
9年把統一“追到手”,靠“效益*高”引來大項目
2011年的3月底,濟陽縣臺辦副主任肖華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又犯了,鉆心疼的腰好像不是自己的。而就在幾天前的2011年3月24日,統一集團剛剛與濟陽縣簽訂落戶協議,在統一人員都還沒到位的情況下,還有一系列企業成立手續需要由他代為快速辦理。
從濟陽縣城出發到位于濟南市區的行政審批中心,有40多分鐘的車程,坐是坐不住了,肖華讓司機把副駕駛的座位落下去,這一路,他就平躺在座椅上,就這樣,一躺躺了個把月。
項目立項、商務批準、工商核名、工商注冊、營業執照、機構代碼、稅務登記……企業成立手續涉及10個環節。為了能以*快的速度拿到所有手續,肖華和同事們每天*早一批進審批大廳,*后一批出來。
幾天下來,審批大廳的工作人員都認識了這幾位樸實的同志。他們發現,濟陽這幾位同志比自己還要忙,自己中間還有一個小時的吃飯和休息時間,而他們在這段時間里,還在根據上午相關手續的辦理情況,不停地往濟陽打電話、準備資料。忙活完這些工作,下午辦理手續的時間又到了,午飯干脆就省了。從那以后,工作人員中午買盒飯時,都要給來自濟陽的每位同志捎上一盒。
跟蹤統一項目,濟陽用了9年;從決定在濟陽布點到正式落戶,統一用了2個多月;為統一辦理全部10個環節的企業成立手續,濟陽人用了僅僅27天。
2011年5月4日,當濟南統一企業有限公司濟南總廠廠長歐陽吉永抵達濟陽時,所有手續就已經擺放在他的辦公桌上了。“我當時的反應就是怎么可能,向集團匯報后,濟陽的效益和速度令集團震驚。”歐陽吉永說。
8月17日,濟南統一正式奠基。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副董事長羅智先、大陸總部總經理林武忠首次破例,出席項目奠基儀式。
一產富民,造就“有實力”的農民
“我們想在做好招商引資、做強工業的同時,扎扎實實做農業,工業富財政,農業才能富民。”濟陽縣委書記祖愛民說。作為縣委書記,她有清晰的思路,而作為女性,她又有著細膩的人文情懷。
一個旺旺“牽出”5萬頭奶牛養殖規模,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濟陽縣不僅有全市*強的食品工業,還有全市規模*大的奶牛養殖業。食品產業鏈條長,作為農業大縣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統籌城鄉發展,已具規模的食品產業是突破口。
“企業+基地+農戶”。從10年前引進旺旺開始,濟陽縣有意識做起工農結合文章,加強與食品工業相配套的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
奶牛養殖小區解決了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問題,使產業化生產成為可能。“養殖小區給農戶幫了大忙,為秸稈保鮮而建的青貯池一家一戶建不了,我們這個小區600立方米的青貯池建了7個,這塊兒投資就30萬。縣畜牧局技術員負責統一消毒、防疫,藥品都是免費的。”仁風鎮北陳村村支書郭興林告訴記者,他同時還是興瑞奶牛養殖小區的負責人。“一頭牛一年產奶7-7.5噸,一噸奶收購價3050元,都說養頭奶牛一年就能混出頭牛來。”郭興林說。一頭奶牛的市場價1萬多元,如郭興林所說,養頭奶牛一年掙的錢就夠買頭新牛了。而種糧食,一畝地一年也就“混”八九百塊。
去年,旺旺集團新上12條A3鮮奶生產線,投產后日需鮮奶300噸。據測算,全縣奶牛養殖規模需達5萬頭才能滿足企業需求。
科技示范園、精品園龍頭帶動,西紅柿也能種出名堂
種大棚有個規律,“重茬”會造成地力衰竭和病蟲害增多,因此大棚效益一年不如一年,除非重新培肥地力。回河鎮朱家坊村村民艾銘寶的大棚卻越種越起勁。
2005年,艾銘寶種金棚1號西紅柿,一個1畝多地的大棚一年能賣一萬五到兩萬元。2009年,他換上經過技術員試種的新品種歐冠,同樣大的一個棚,一年下來,賣到了4萬多。組織艾銘寶一次次改良種植品種的是由回河鎮興辦的特色農業精品園。
著眼于發展特色農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濟陽縣規劃建設了一批示范園、精品園,它們是一產富農的龍頭。
在回河鎮特色農業精品園1號大棚,1畝多地上去年試種了30多個品種。園區內1號、2號棚由鎮上的技術員種植管理,主要開展品種試種,從中篩選優良品種向菜農推廣并開展無償技術服務。“同等規模的大棚,老品種產量5000多公斤,新品種15000多公斤。新、老品種之間一公斤的批發價能差2塊錢。”技術員王英杰說,“我負責的這個大棚是展示棚,老百姓隨時可以來看,他們自己一比較,不用咱說,該種什么自己就明白了。”
澄波湖濕地一景
*可持續的產業
肖國防
20年前到濟陽縣稍門鄉蹲點,抱著學習的態度,調研剛剛萌芽的城鄉一體化。那個時候當地干部想法樸實,認為城鄉一體化主要是滿足城市的農產品供應,支持城市工業發展。
20年后又來到濟陽蹲點,還是想看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只不過這個時候,統籌城鄉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
一場春雨后,我們來到曲堤鎮。當年這里的幾戶農民在鹽堿地上試著種黃瓜,談不上什么收成。如今,站在成片的蔬菜大棚面前,那由遠及近、翻滾而來的陣勢讓你怦然心動。鎮上的領導介紹說,20年了,幾屆黨委、政府引導農民種黃瓜,從育苗、種植到銷售,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曲堤黃瓜”去年評上馳名商標,賣到北京、天津、沈陽等地,今年一季度全鎮黃瓜收入達到1.4億元。
在郭家村地頭,和村支書很自然地聊起農民收入的事情。這個村800多人口,400多大棚。支書說:“村里買轎車的有二十幾戶,生產運輸用車家家都有,還有些農戶家里有兩三輛。”順著話題,陪同前往的縣里的干部發起了感慨:“農民有錢買東西了,才是拉動經濟發展、實現工業化的*大動力,統籌城鄉發展才能落到實處。”
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來統籌城鄉發展,十七屆三中全會又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統籌城鄉發展包括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多方面一體化,但是,縣里的同志對市民、農民利益一致性的理解,還是說到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上,不由令人心生敬意。
事實如此,改革開放30年,現在發展到以工補農、以城補鄉階段了。實現新一輪改革成功,搞好新的利益調整,還需要一個漸進過程,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不過,濟陽在發展縣域經濟中牢牢抓住發展食品產業的實踐,可以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民以食為天。食品產業融合了一、二、三產,架起了城市與農村統籌發展的橋梁。在濟陽食品產業鏈中,工業天然地發揮著紐帶作用,不僅為農產品提供了需求性平臺,也帶動了技術、物流等服務業的提升,還成為地方稅收、農民增收的支柱。舉個例子,旺旺集團新上了十幾條鮮奶生產線,濟陽縣就開始組織農民發展5萬頭奶牛的養殖基地,各方受益,協調發展。其他如蔬菜、糧食等加工業,濟陽各地也在作延伸產業鏈的文章。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產業受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影響需要轉移,尤其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產業轉移規律不可逆轉。然而,濟陽不可替代性的資源優勢,讓產業可持續發展發揮到*大化變成可能。
現在濟陽著急的是,千方百計突破土地、資金等瓶頸,讓更多的項目落地。目前大家都在招商選資,那么,以資(資源)引資(資金),是不是應該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也是濟陽縣在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三五年不翻一番,肯定就落后了,群眾更不會滿意。”濟陽縣領導的話很有代表性,充滿著縣區黨委政府的責任和信心。
“南進”承接“北跨”,以三產為載體對接濟南
在今年的第十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王敏提出,濟南市要實施積*的“北跨”和“南控”戰略,加大北跨力度,盡快形成一定規模。“濟南北跨,濟陽南進,積*融入濟南、對接濟南,是濟陽推進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大機遇。”濟陽縣縣長王壯說。
建設黃河北*大物流園區
濟陽與濟南對接融合,實現生產要素的流通,濟陽正著力打造黃河北*大物流園區,以積*主動的姿態對接濟南北跨,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他們在崔寨鎮規劃了3000畝的山東瀚迪物流園。園區分兩期建設,總投資35億元,全部完成后,瀚迪物流基地年吞吐量可達1.2億立方米,營業額超過50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帶動5萬多人就業。
山東蓋世濟北物流公司作為*早成功北跨、落戶瀚迪物流園的企業,去年7月剛剛投入運行,就讓物流園成為濟陽縣位列前10名的納稅大戶。
山東蓋世濟北物流公司**入駐,并迅速成長壯大,讓佳怡物流、弘力物流、凱通物流、天辰數控、亞太物流等知名企業有些按捺不住,紛紛簽約山東瀚迪物流園。
農產品市場商賈云集,帶動農產品“南下北上”
在曲堤鎮政府附近的幾條街上,POS機多達50多臺。即便是城區中,這樣的密度也是不多見的。促成電子結算在一個并不靠近縣城、甚至還有些偏遠的鄉鎮廣泛興起的,是曲堤黃瓜專業批發市場。
北京客商閆學琪在北京新發地市場做黃瓜批發生意數一數二。閆學琪賣的是已獲******認證的山東濟陽曲堤黃瓜,*多**能往北京發5萬多公斤,這些黃瓜又從那里發往東北、華北等地。
賺錢、省心,是閆學琪在曲堤鎮做了20多年黃瓜生意的*大理由。“過去我在山東其他地方也收過黃瓜,這里收點那里收點,兩三天才能湊夠一車,成本高,新鮮度也差。現在**發兩車貨太輕松了。早上七八點鐘交易開始,市場工作人員負責過磅、質量檢測、裝車、結賬一條龍服務,10點左右交易全部結束,下午2點,3萬公斤黃瓜就開始發往北京,第二天凌晨4點到新發地市場。”閆學琪說。
曲堤鎮的這家市場是全國*大的黃瓜專業批發市場,全鎮100多個大棚里的3億多公斤黃瓜,從這里“南下北上”,銷往東北、華北、華東的50多個城市。加上其他各類蔬菜,全年交易量5億公斤,市場成交額超過15億元,*高日交易量50萬公斤。
除曲堤鎮黃瓜市場,濟陽縣還建起仁風西瓜市場、太平瓜菜批發市場、濟北瓜菜批發市場、新市鎮蔬菜批發交易市場等。
“近郊游”品牌讓人重新認識濟陽
從現在起,除了旺旺、統一,除了特色農業,人們需要用“近郊游”這一品牌來重新認識濟陽,而濟陽也需要借助這一品牌更加直接地融入濟南。
近年來,濟陽舉辦了仁風富硒西瓜文化節、太平西瓜文化節、垛石柿子文化節和采摘節、勝源梨花節、太平秋延遲蔬菜采摘節等系列活動。今年,濟陽縣還將在時令蔬菜季節打造多條鄉村旅游線路,常年開展“濟陽一日游”項目。這些項目包括4月垛石鎮的梨園賞花,5月仁風鎮富硒西瓜采摘,6月、7月“太平寶”西瓜采摘,8月垛石鎮和回河鎮西紅柿采摘,9月垛石鎮黃金梨采摘,10月垛石鎮柿子采摘和太平鎮秋延遲蔬菜采摘,11月曲堤鎮黃瓜采摘。
一產富農、二產強縣、三產推動城市化進程。用市場手段來解決城鄉統籌問題,合理配置發展要素,推動產業互動、城鄉共榮,濟陽正在走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